江元勋
从福建省武夷山市市区出发,驱车近两个小时,才能到达星村镇桐木村——正山小种红茶的发源地。这里平均海拔800米,进出村子的盘山公路蜿蜒曲折。
“如果没有茶产业,如果茶产业没有发展起来,这个地方是留不住人的。”全国人大代表、武夷山市桐木之星正山小种红茶茶业专业合作社发起人江元勋深有感触地说道。
桐木村村民以茶、竹生产经营为主要经济收入。上世纪90年代,红茶市场低迷,山上茶园荒芜,村民们日子艰难,有的砍掉茶树改种毛竹。而现在,在江元勋的带动下,当地茶产业有了大发展,很多村民开起了制茶厂、茶叶店,当上了老板。
这种变化,让江元勋深刻认识到了产业发展对于农村、农民的重要性。人民代表为人民。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他把更多目光投向农村农民,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什么?一要有产业,二要这个产业能富民增收,三要这个产业绿色、可持续。如果脱离了这些,没有持续发展的产业,没有稳定的收入,哪里能留得住人?”江元勋表示。
那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呢?“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区位优势,结合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江元勋介绍,对闽北山区农村而言,主要有两大特色产业——茶叶和烟叶。
有了产业,还要因势利导、守正创新,融入地方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才能更好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比如,红茶产业。江元勋带领团队立足传统工艺,持续创新制茶工艺,带动周边茶农3200多户人均增收5000余元;对外输出他们独创的金骏眉制作工艺,先后带动10万多户茶农增收。
比如,烟叶产业。近年来,福建各级烟草部门从服务国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大局出发,坚持“以烟促稻、以烟稳粮”,与有关部门深入研究烟稻水旱轮作技术,共同制定烟稻融合政策、共享烟稻生产资源、共同发展烟稻产业,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
既能充盈“钱袋子”,还能守好“米袋子”。据统计,2024年,福建“烟叶+优质稻”亩均产值6500元。“烟叶+水稻制种”亩均产值8500元,稻烟农户均综合收入提高至18.7万元,烟稻轮作模式稳住了全省1/10的水稻生产面积。
在闽北山区,种完烟再种稻的烟稻轮作模式,在给农民带来增收的同时,也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实现了“以烟促稻、以烟稳粮”。图为水稻制种赶粉现场。
“茶叶和烟叶都是经济作物,经济效益相比其他作物更高些,收入也更稳定。”江元勋认为,在合理安排下,山地种茶叶、水田先种稻再种烟叶,有稳定可观的收益,农民才愿意留下来种地,国家粮食安全才有保障。
鼓励菜稻、烟稻、稻油等“粮经轮作”。2024年,作为“粮经轮作”模式之一,“烟稻轮作”被写入福建省委一号文件。这是地方党委政府对烟叶产业“以烟促稻、以烟稳粮”的充分肯定。
江元勋认为,壮大乡村特色富民产业,让农民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还必须坚持绿色生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作为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江元勋最自豪的就是家乡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这几年持续关注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等相关内容。
“绿色的、生态的才能彰显山区农村产业特色,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所以要推动绿色科技在生态产业等领域的应用。”江元勋表示,武夷山茶产业的振兴之路,就是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写照。
在基层调研时,江元勋了解到烟草部门也重视绿色生产。这几年,烟草部门探索烟秆肥料化循环利用,推广农用地膜回收、生物质燃料烤烟房,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进行紫云英绿肥种植,开展展烟稻全程病虫害联防联控,探索并推广黄板、“以虫治虫”等绿色防控手段。
“这些绿色实践,改善了土壤结构和肥力,提升了轮作农产品的品质,惠及了整个农业生产。一些特色做法,也给其他农作物绿色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江元勋表示,低海拔或者平原地区的茶园可以直接借鉴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叶蚜虫的防控模式,用来防治茶树蚜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元勋表示,生态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关乎特色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他将持续关注绿色生产、保护生态环境,也希望越来越多部门和单位像烟草部门一样参与进来,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绿色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