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2025企业新质生产力调研成果发布暨投资交流促进会在京举行。会议以“融合创新 赋能未来 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升级——从理论到实践:新质生产力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中国企业报》集团主办,河北省招商引资促进会联合主办,中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衡水桃城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协办。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出席会议并致辞。
以下为致辞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奔涌,不确定性因素和矛盾深度交织,每一个地区、每一家企业、每一位企业家只有看清方向,把准赛道,才能跟上时代前行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并多次勉励企业家要勇于创新、坚守实体经济。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其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是摆在所有企业面前的时代课题。只有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社会各界倾情赋能,企业和企业家才能扛起时代使命和战略担当。结合会议主题,谈几点认识与大家分享。
一、必须把握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核心定位,培育新质生产力新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质”,关键在“新”,其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特点是创新。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末,全国企业数量已突破6020万户,奠定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厚基础。这些企业中,无论是作为行业领军的大企业,还是以专精特新为特征的中小企业,都是孕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头部队,要在率先发展中带领广大中小企业争做创新的生力军。
一是行业领军企业要甘做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器。无论是国资央企,还是民营骨干企业,作为行业领军的大企业都要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充分发挥规模实力雄厚、应用场景丰富、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优势,与中小企业联手,着眼关键技术突破,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卡脖子”难题,加大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关注基础研究,甘于持续投入,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勇做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经过市场经济风风雨雨的考验,“专精特新”已经成为广大中小企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不二选择。1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1.46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国家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的核心梯队,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骨干力量。在投身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专注细分市场,深耕专业领域,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断点堵点,将有限的资源精准投入到核心技术创新和工艺提升上,为更多中小企业做好示范与榜样。
三是企业家要争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践行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已经确定,具体路径和举措还需要企业家与员工的倾心投入与实践。要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做好企业发展规划布局,在思路、文化、组织、体系、技术上实现转型,坚守实业、做强主业,努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新标杆。面对困难与挑战,企业家要将创新置于战略核心,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长效机制。
二、必须找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形态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应对当前挑战、把握未来先机的重要举措,是释放经济内生动力、激发发展活力的必然选择。它贯穿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的全流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关键路径。
第一,要深刻认识数据的巨大价值。数据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生产要素,要着力促进数据要素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的深度融合,以“数据流”引领“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效率倍增,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第二,要深刻理解数字化转型是一场系统性变革。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和业务流程的全面重构。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必须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管理创新。企业要调整组织架构、流程制度与管理机制,破除传统管理的桎梏,构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二是坚持模式创新。要推动数字技术与核心业务深度融合,探索基于数据的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三是坚持人才创新。把数字人才培养作为企业转型的首要任务,将数字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作为战略工程,打造一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第三,要深刻把握实数深度融合的关键。企业要将数字化转型的着力点放在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上。数字技术企业要紧密围绕制造业企业的痛点和实际需求,提供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案;实体经济企业则要主动拥抱数字技术,应用新技术重新部署和改造生产工艺和流程,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提升质量和效率。
三、必须帮助企业加快导入人工智能进程,激活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带动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发改委、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等政府部门也专门召开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进行部署。这充分彰显了人工智能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优势中的核心地位,广大企业应积极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一,企业应积极抢占大模型技术高地。大模型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成果,是决定未来数字经济竞争格局的关键。广大企业应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广阔、场景丰富的独特优势,在通用大模型的应用和行业大模型的研发上加大资源投入,力争在核心算法、算力提升等方面取得自主突破,形成制造企业广泛应用大模型技术的浓厚氛围,培育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的新优势。
第二,要深化“人工智能+”融合应用。要积极响应“人工智能+”行动号召,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各个生产链、供应链环节。着力打造“人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研发”等典型应用场景,通过高质量的应用突破,实现降本增效、质量跃升和模式创新,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
第三,要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生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需要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力量。政府加强引导与政策支持,科研机构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积极实践,金融机构提供资本助力,共同打造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链和产业生态圈。
企业活则经济活、企业兴则经济兴。近年来,各部门各地区出台的支持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路举措,推动了企业创新创业加快发展,涌现出一批特色独具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今年以来,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贯彻落实,中央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企业做优做强做大的政策措施,倾力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投资环境,为企业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地方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禀赋和政策优势,全方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充分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深化相关认识,通过既立足数字经济坚定发展先进制造业,又以数字经济为抓手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引领+制造能级跃升”的新质生产力探索与实践。
中国企联作为企业和企业家的桥梁纽带,将一如既往地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服务企业、赋能企业,加强全方位引领保障,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政策落地,加强协同配合,赋能企业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和支撑。
(本文根据朱宏任在2025企业新质生产力调研成果发布暨投资交流促进会上的致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