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2025企业新质生产力调研成果发布暨投资交流促进会在京举行。会议以“融合创新赋能未来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升级——从理论到实践:新质生产力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中国企业报》集团主办,河北省招商引资促进会联合主办,中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衡水桃城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协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高级顾问、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委委员刘大响出席会议并进行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内容:


  当我们谈论“新质生产力”时,究竟在谈论什么?它不是实验室的论文数据,不是财报的增长曲线,而是国家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换道超车”的战略机遇——而低空经济,正是这场竞赛中最具爆发力的“新赛道”。

  为何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我们离“飞起来”还有多远?如何用科技创新与协同生态,让这片“战略空域”真正成为国之重器、民之福祉?

 一、解码新质生产力与低空经济的“双向奔赴”

  (一)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于我而言,它恰如当年攻克自主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卡脖子问题——不是依赖资源消耗,而是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动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

  (二)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天然试验田”

  低空经济,即以真高1000米以下空域为活动空间,涵盖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通用航空器等新型装备,及配套基建、运营服务、数据平台的产业生态。其本质是让飞行器在“离地不高、离生活很近”的空域服务民生。

  它为何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场景?因其具备三大特质:

  技术层面,氢燃料电池、5G+北斗自主飞行、AI飞行员等前沿科技突破;

  生产要素层面,整合数据、算法、绿色能源等新型要素;

  产业形态层面,重构“海-陆-空”立体交通、应急救援与民生服务——如2008年汶川地震暴露的救援短板,正是低空经济要解决的痛点。

  简言之,新质生产力是低空经济的引擎,低空经济则是其落地实体的试验田。

 二、战略定位:低空经济是国家必须抢占的“战略空白区”

  (一)差距背后的机遇:我国低空经济的“战略价值”

  我国高铁、民航、海运位居世界前列,但低空经济显著落后:美国通用航空器超21万架(占全球70%),年飞行2500万小时;我国仅3000余架,飞行不足百万小时,空域资源“沉睡”的背后,是万亿级市场的等待唤醒。这并非“能力问题”,而是战略重视不足。但我更要说:差距就是机遇——低空经济是我国“海陆空立体化发展”中最后一块“战略空白区”。因为其具备新质生产力的全部特征。即高科技:新能源航空动力(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智能空管(5G+北斗联网)、自主飞行(AI飞行员系统);高效能:单位空域经济产出达传统通航的10倍以上;高质量:绿色低碳(电动航空器零排放)、安全可控(国产化率超80%)、普惠共享(航空救援覆盖偏远地区)。

  更关键的是,低空经济是“国家战略资源的再定义”。过去我们常说“国土=陆地+海洋”,但现代国家的竞争维度早已扩展到“空域”。低空空域(真高1000米以下)占我国国土立体空间的近1/3。将其从“闲置资源”转化为“价值高地”,既可培育万亿级产业(2030年规模或突破2万亿),更能支撑国防安全、应急救援与民生服务。

 (二)历史启示:27位院士的“破局之问”

  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们27位院士向中央提交建议书,直指航空救援三大短板:基建不足、装备短缺、体系缺失。这份建议推动了三大变革:

  首先是装备升级,以“卡脖子”攻关为核心定义“高科技”。加速国产直升机研发,布局氢燃料电池、智能空管等“卡脖子”技术;其次是空域改革,以“破冰管制”诠释“高效能”。2010年开放8大城市1000米以下空域试点,奠定“天地互联”基础;第三是体系重构,以“协同网络”夯实“高质量”。构建“平灾结合”救援网络,让技术落地应用解决民生痛点。低空经济由此成为新质生产力落地的“第一试验田”,航空救援则是最紧迫的应用场景。

 三、现实挑战:低空经济腾飞的“三道坎”

  机遇当前,为何产业仍未“起飞”?作为亲历者,我总结了三大瓶颈。

  第一道坎是核心技术“卡脖子”。在新能源动力方面,我国通用航空器的发动机国产化率虽已超80%,但新能源动力系统仍是短板——eVTOL依赖的锂电池能量密度仅为燃油的1/30,续航时间普遍不足2小时(主流产品约40—90分钟),难以满足城际通勤或大载重物流需求;氢燃料电池虽潜力巨大,但低温启动(-20℃以下无法工作)、储氢安全(高压储氢罐易泄漏)等技术仍在攻关;在智能空管方面,低空通信覆盖不足60%(偏远山区和城市高楼区存在“通信盲区”),飞行器位置信息“天地互联”尚未完全打通——这就像当年我们搞“北斗”导航前,飞机依赖地面雷达,一到山区就“失联”。目前,我们正在推动“5G-A+北斗+低轨卫星”融合组网,建设国家级低空飞行数据中心(实时接入气象、空域、飞行器状态数据),力求让每架飞行器都有“数字身份证”,避免“空中撞车”。

  第二道坎是基础设施“跟不上”。低空经济需要“密集的起降网络”,但目前我国通用机场仅400多个(美国超2万个),且多数仅支持传统通航作业;低空通信导航基站覆盖率低(重点区域不足70%),城市中高楼林立导致“信号遮挡”;全国统一的低空管理服务平台尚未建成——企业需要对接多个部门申请航线,效率低下。在我看来,没有机场,飞机就是废铁;没有通信,飞行就是冒险。

  第三道坎是民生与产业的“协同断层”。我国每年因灾害死亡人数中,约30%因救援不及时导致死亡(如山区地震、水域事故)。我在云南山区进行调研时,有山区老乡直言:“等直升机来?人早没了!”目前全国专业航空救援力量分散(卫健委、红十字会、军队、民间组织多方力量未整合),野外医疗与空中救援的协同机制缺失,资金投入依赖国家单一主体(民间资本参与度不足10%)。低空经济的终极价值,是要让老百姓感受到“空中守护就在身边”——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民生责任。

 四、破局路径:激活低空经济的“三把钥匙”

  破解难题,需握紧“技术是根,场景是叶,协同是土壤”的三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技术突破要“顶天立地”——从实验室到老百姓家

  顶天: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高能量密度航空电池(目标400Wh/kg)、氢燃料轻量化储氢技术;建设“5G-A+北斗+低轨卫星”融合通信网。

  立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民生应用。用飞艇雷达预警森林火灾,以直升机与无人机协同破解山区“快递最后一公里”,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民生。

  第二把钥匙:场景开放要“民生优先”

  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最终靠应用落地。建议优先开放三类场景。

  救援(最紧迫):市、县建航空救援基地,实现“半小时响应”;

  民生(最直观):推广景区低空旅游、无人机送药以及农业播种巡检;

  产业(最长效):鼓励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形成“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的闭环——这是产业链协同的关键。

  第三把钥匙:协同生态要“全国一盘棋”

  低空经济不是“一家的事”,需要跨部委统筹,解决空域标准、设施共建、资本联动三大问题的协同机制。

  在政策协同方面,加快出台全国统一的低空空域分类标准(明确管制、监视、报告空域范围)、飞行规则(简化审批流程,推广“备案制”)——别让企业为飞一条航线跑断腿。

  在设施共建方面,由政府主导建设通用机场、低空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运营(如湖南等四省试点中,“政府建机场、企业运营飞机、保险分担风险”的模式),既减轻财政压力,又激活市场活力。在资本联动方面,引导投资机构关注“技术+场景”双轮驱动的企业,以国家引领、股份制模式组建航空救援机队。

  我88岁了,但只要低空经济未真正“飞起”,我仍将奔走呼吁——如同当年攻克自主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卡脖子问题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最后,请记住:航空应急救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低空经济不是“新赛道”,而是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

  (本文根据刘大响在2025企业新质生产力调研成果发布暨投资交流促进会上的发言整理,有删节。)

点赞(1702)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