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宁高速公路是连接安徽合肥、滁州和江苏南京的交通大动脉,也是安徽省第一条高速公路。2021年7月,在合宁高速改扩建工程滁河大桥施工现场,一块刻有“1992年,安徽省路桥公司第三工程处建”的斑驳桥碑,不仅悄然诉说着三十载的沧桑巨变,更见证着安徽建工路桥从“筚路蓝缕”到“创新发展”的华丽转身。

  上世纪90年代,在设备简陋、技术薄弱的条件下,建设者用自制的模板、贝雷架等简易装备,开创了安徽高速公路建设的先河。三十年后,新一代建设者以科技创新为笔,以智慧建造为墨,让这条承载历史的高速焕发新生,推动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实现新的跨越。

  如今,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安徽建工路桥公路一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皖南的深山峡谷到中部的黄土高原,从赣南革命老区到粤北崇山峻岭,通过科技创新与绿色施工的深度融合,企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得以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创新破局:全链条锻造“百年品质”

  品质源于创新,创新成就卓越。安徽建工路桥公路一公司始终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坚持将技术创新作为提升工程品质的关键所在,致力于将各项目打造成优质耐久、绿色低碳和安全可靠的“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示范项目。

  聚焦高速公路、重山区和湿陷性黄土道路及大跨境桥梁等重难点工程,公司持续加大科研投入,通过科研课题开发、QC小组攻关和“五小”创新,切实缩短技术成果转化周期,提升项目建设质效。

  广东仁新高速TJ1标6项创新工艺及施工机具在全线推广运用,为获评“李春奖”奠定了坚实基础;甘肃银百高速TY14标积极攻关整体式液压行走模板改进、蒸汽养生和填料控制等技术,在林立央企中勇当“排头兵”;江西吉康改扩建C1标预制梁成套创新技术陆续迎来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及省内外建筑单位40余次观摩,有力提升了企业美誉度。

  品质体现在毫厘之间。徐淮阜高速淮北段项目创新研发“毫米级”梁板拼装工艺,通过运用BIM技术精准控制钢箱梁吊装,使变形控制在±10mm内;创新采用双人双机对称焊接工艺,使轴线偏移率降低75%。同时,项目通过采用分段吊装定位技术,将350米小半径弯道拼装误差降低至小于2mm,使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6%以上。

  品质工程实际上就是民生工程。在G347通江大道快速化改造03标项目建设中,针对沿线密集居民区、耕地保护及“保四通行”要求,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水泥搅拌桩地基加固、非开挖顶管施工和气泡轻质土回填等工艺,既攻克了软基沉降、施工空间受限等技术难题,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实现了工程建设与民生保障的双赢,生动诠释了“品质为民”的建设理念。

  随着技术创新赋能品质工程建设,近年来,公司获评“鲁班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项,“李春奖”6项,全国公路水运建设“平安工程”冠名项目1个,各省市优质工程奖10余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多家省部级主流媒体持续聚焦项目建设,企业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新质聚力:传统基建的“智变之旅”

  近年来,安徽建工路桥公路一公司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速推进传统基建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通过技术攻关与“四新”技术应用,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徐淮阜高速、泾青高速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中,公司创新应用无人驾驶沥青摊铺碾压技术。集成毫米波雷达的三级制动系统,可实现障碍物精准识别与即时响应,降低安全风险,并支持24小时连续作业,单小时摊压超150米,大幅提升施工效率。同时,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实现机群协同作业、路径优化与安全间距控制,确保摊压均匀性,显著提高沥青路面压实度与平整度,打造更高标准的品质工程。

  在S334峨山路东延伸新建二期工程,“实景三维合成技术”以倾斜摄影、BIM+GIS、照片实景合成3种方式构建实景模型,保证了对施工进度和现场情况的生动掌握,为测量放线、临时设施布置、施工组织优化及进度对比分析提供了直观可靠的数字化支撑,使项目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公司积极探索“互联网+公路建设”发展的新思路,实现工艺监测、安全预警、隐蔽工程数据采集和远程视频监控等设施设备在施工管理中的集成应用,全面提升智能监造水平。在路基施工中,积极采用公路测量机器人精准放样测量,施工精度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在桥梁施工中,积极运用BIM技术建立桥梁上下部结构、三维模型并进行工前模拟,采用三维激光摊铺进行桥面铺装高精作业,实现全过程提质增效。

  一年来,公司取得丰硕科技创新成果,累计荣获全国微创新成果奖7项、省级工法3项、安徽省交通科技进步奖1项及各类QC成果奖13项。

  绿色转型:路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答卷”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一直以来,公司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工程建设全过程,指导督促在建项目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局面。

  公司将环保要求纳入项目策划专章,统筹考虑节能低碳、循环利用等要素,推动工程建设与自然保护和谐共生。金寨县小南京至泗道河红旅公路项目秉持“依山而行,顺势而为”建设理念,在长约2公里道路越岭路段利用地形自然展线,通过顺山坡面来回折叠攀升5次以克服高差。与此同时,项目通过隧道替代挖方、拱桥优化柱墩等创新设计,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先后荣获安徽省“品质示范路”“十大最美农村路”及“黄山杯”等多项荣誉。

  在X203百韩路改建工程中,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双层连铺”新工艺,实现基层冷再生与泡沫沥青面层冷再生同步施工,工期较传统工艺显著缩短,还能有效利用旧路材料,并有效降低施工对道路通行及沿线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S247(围乌路)改建01标项目创新应用二氧化碳致裂技术,通过液态二氧化碳气化膨胀实现岩石破碎,无明火、无有害气体排放,单次作业可减少2~3天开挖量,有效解决了传统机械开挖方式消耗时间及经济成本较大的难题,实现安全、环保、效益三重提升。

  针对山区建设特点,公司自主研发废弃泥浆三级处理技术,通过振动筛分、旋流分离、泥浆净化等工艺,实现清水循环利用率90%、泥浆回收率95%以上。处理后的砂石用于便道填筑,泥饼用于换填,真正达到“零排放”目标,单小时处理能力可达120立方米。

  通过全流程绿色管理,公司构建起“规划设计生态化、施工工艺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的绿色建造体系,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绿色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当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合宁高速滁河大桥,如今的老桥碑与新桥碑已经并肩镶嵌在大桥护栏之上。这份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不仅是一座桥梁的更新换代,更凝结着两代路桥人对创新的不懈追求。

  展望未来,安徽建工路桥公路一公司将继续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项要求,找准创新创优的攻坚方向,更加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更加主动地转变发展方式,更加坚定地加快提质增效,为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更多力量。


审核:张曼 刘海洋
校对:米果 晓符

点赞(1792)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