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是中国近现代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斯诺称他是“一位有独创的教育家”。1943年,他和爱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评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是迄今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聘为终身顾问的亚洲人,也是中国第一位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公益人物。
“走出象牙塔,跨进篱笆墙”的晏阳初,在他躬耕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70余年的实践中,开创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独创意义且高度契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为中国和世界平民教育及乡村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都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下面,我将专门与大家分享“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的故事。
用教育改良世界
心中有景,花香满径。受中国儒家思想熏陶,晏阳初从小就具有极强的使命感和救世观,他一生所服务的对象,是世界上最让人忽略的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的平民教育,改变了世界亿万贫苦民众的命运。他的教育思想跨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跨越了种族和阶层的界限,达到了一个人类和世界的新高度。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20世纪早期、中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探索者和实践者。
晏阳初始终将“平”字贯穿于他所从事的平民教育全过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平民教育的‘平’字,是‘平等’意思:‘道德人格平等’‘受教育社会机会平等’”。在开展平民教育时,晏阳初对所有愿意接受教育的人,不分男女、不论年龄、不论地位,不分长幼、不分职业,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贩夫走卒,只要愿意学,他都一视同仁免费教育。从他1920年回国到1949年离开大陆的30年时间里,晏阳初通过募集社会捐款筹集经费等方式,在全国掀起了蔚为壮观的“除文盲,做新民”识字运动,让全中国不识字的男女老少都有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1920年他回国开展识字运动时,为解决师资紧缺问题,他从社会各阶层广泛招募老师,青年毛泽东就曾在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中当过老师。在定县开展识字教育过程中,为解决教师人手不足问题,晏阳初又发明了“导生传习制”,在每个村子挑选优秀的毕业学员充当教师,不分年龄、不分长幼尊卑。传习的导生有二十多岁的青年,也有七八岁的小娃娃,还有十多岁的大姑娘。通过全面施行达者为师,到1936年定县全县472个村共办起平民学校470所,识字教育快速、全面铺开。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只有少数人能接受教育,绝大多数农民是文盲,定县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无文盲县。
践行身体力行的“教育家精神”
晏阳初不仅是平民教育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更是躬耕一线,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树立了良好形象的教育家榜样。在一战欧洲战场上教授中国劳工识字时,他亲自编写教材,亲自给学生授课,亲自刊印报纸,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将投身欧洲战场的10多万华工的识字教育全面铺开并取得骄人成绩。1920年回国开展平民教育时,又立足国内实际,亲自编写教材《平民千字课》,亲自参与组织发动和学校授课,亲自讲解每一个字的含义和用法,帮助平民快速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城市平民教育全面铺开进入高潮后,晏阳初作为平民教育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开展平民教育所需资金也大多都是以他个人名义筹款所得,是平民教育名副其实的“金主”,但他却从不空坐在办公室施号发令,没有丝毫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带着金发碧眼的妻子以及尚在襁褓中的婴儿,放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抱着“给乡下佬办教育”的信念,带领知识分子主动放下“上等人”身段,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深入民间与劳苦大众为伍,躬耕教育一线。
用晏阳初自己的话说,“自北京迁到定县,不是地理上几百里路的距离,实在跨越了十几个世纪的时间。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在各方面尽力使我们适应乡村生活,和农民同起同居,千万不能在定县形成‘小北京’!”在他的带领下,当时国内文化教育界许多知名人士,以及众多留美、留德、留英、留日的海外归来的博士、硕士,放弃大都市优越的工作条件与舒适的生活环境,举家迁入偏僻艰苦的定县。最多时超过500人,其中研究生、博士就达60多人,“博士下乡”成为美谈。有专家说这一举动标志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学而优则仕”与“坐而论道”等传统观念的超越,使延续千百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第一次有了转变。
知识分子要向实践学习
晏阳初总是在实践中求得真知。他说:“有好多东西我们不懂,或没有真懂,反倒是农村的百姓具有真知灼见”。他亲自深入农村,彻底地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虚心地向农民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做人民的学生。强调知识分子在与平民结合的时候,要从根本上破除“上智下愚”的传统封建观念。
晏阳初这样注解走进民间的真实意图:我们知道自己不了解农村,才到乡间来求知道。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上,空作误民的计划,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
为了向农民学习,1929年秋天,晏阳初一行来到定县翟城村,立即走访农民,身先士卒穿起粗布大褂,住着和农民一样的房子,吃一样的饭菜,就连向来喝洋咖啡吃洋面包的混血妻子许雅丽也照样吃起了面疙瘩。与农民闲谈之时,他还拿起呛人的旱烟管猛吸几口,并夸赞“味道不错”。事实上,他并不抽烟。一位老人还记得,这位城里来的先生还学会用方言跟农民说话。晏阳初和他的同仁散居在农民的土屋里,生活上完全同农民打成一片。
他认为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便积极参与农村的劳动生产,亲自下田劳作,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农民的劳动强度以及在生产中所面临的问题,经常向他们请教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如农作物的种植、养殖技术、土壤改良、防治病虫害等,并将这些经验进行总结、改良和推广。通过参与劳动,他不仅能够切身体会农民的辛苦,还能更深入地了解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生活需求。
农村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晏阳初便虚心向农民请教当地的文化传统、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的结构和农民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农民的行为和价值观,以便在开展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时能更好地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制定出更加符合农民实际的教育方案和建设计划,为后续的教育和乡村建设工作提供实际依据。
秉持乡村教育要连锁全面施行的系统观念
在教育中,他注重系统推进,整体推进。他说“不是零零碎碎,而是整个体系。”“不是枝枝节节,而是通盘筹划”。从他回到中国的那一天开始,晏阳初就立志将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打造成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他认为“社会与生活都是整个的、集体的、联系的、有机的,决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支离破碎地解决问题”,要“连锁的进行全面的建设”。
为推进全民识字,晏阳初推行“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其中:学校式教育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在学校中对青少年进行基本知识的传授;社会式教育主要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团体活动,向群众及团体进行教育;家庭式教育主要将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横向联系起来进行教育。
在开展乡村建设时,他通过深入调研,冷静分析后认为:农村的问题千头万绪,认定农村主要存在“愚、贫、弱、私”四种问题。所以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让普通民众识字,再系统地实施“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不仅如此,即便在单纯的识字教育中,他也不单纯的就识字而教识字,而是辅以办报、课外读物等方式增进了解,巩固提升。在河北定县试验时,他专门创办了适宜农民阅读的《农民周报》,打造了流动图书馆,搭建了农民剧台,开办了最早的农村广播电台,这些在当时的中国都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不为奖学金折腰的爱国情怀。1913年青年晏阳初以入学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后,按规定“凡考取第一名的可获得英皇爱德华第七奖学金1600美元”。1600美元奖金对贫穷的晏阳初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他当时一年的开销也不过100美元。这1600美元的奖金,可供当时的他使用16年。
但当时英国有个规定,要获得这笔奖学金,必须加入英国籍。晏阳初断然拒绝了1600美元的奖学金,面对当时的香港大学校长索特的亲自劝导,他说:“为了区区1600块钱,竟要一个学生出卖自己的国籍,校长,恕我直言,这代价也太大了吧!我是很穷,很需要这笔钱。但我郑重地告诉您,这笔奖学金,我不要了。”说完,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晏阳初当时能到香港大学读书,完全是靠受朋友史文轩兄妹的资助,经济十分困难,生活用度经常捉襟见肘。但在这种情况下,晏阳初断然拒绝领取奖学金也要保留自己的中国籍。在他年老时,多次对侍奉在身边的女儿说,他死后,一定要将他的骨灰运回祖国安葬。如今,他的一半骨灰安葬在巴中塔子山晏阳初博物馆。
——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人生志向。晏阳初毕业于美国耶鲁与普林斯顿双料常青藤大学,在那军阀混战的年代,以他的能力和学识,回到国内,高官厚禄本是指日可待,他却解下长衫,俯下身子,躬耕泥土,立志不当官不发财,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开展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
他在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时,受蒋介石看中,多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都委婉拒绝了。年轻气盛的少帅张学良,送汽车拉拢他,在平教会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800万大洋,甚至关押了他的陈筑山同事,强迫他当官,晏阳初依然给予了强硬回绝。
——令人敬重的人格魅力。1926—1937年,晏阳初以河北定县(今定州)为试验地,以县为单位,开始了综合的社会改造试验,史称“定县实验”。500多位知识分子在定县,其中60多位博土专家,像陈筑山、冯锐、冯茂如、瞿世英、孙伏园、傅葆琛、郑锦、熊佛西、陈志潜等。陈筑山,国立法政专科学校校长(现在中央政法大学),郑锦,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校长(现在的中央美术学院),都辞去校长跟晏阳初到偏远的定县从事平民教育。瞿世英是谁?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陈志潜,公共卫生之父。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的为民情怀,更重要的是受到晏阳初人格魅力的感召!
激发农民主体学习改造的主动性
要想让农民改变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得有让他们信服的成绩,农民很实际,光靠嘴说,是没有人会相信的。于是,晏阳初他们创造了用示范推进的方法,当时称为“表征”:挑选平民学校成绩好并热心农业技术改革的农户,作为示范户。以此作为当地农业推广的中心与农业经济建设的枢纽,通过他们实地操作、实际成果与现身说法,向其他农民做表展演示范。这样就把课堂搬到了农田、变书本教学为实干学习。
晏阳初和他的同事们用高产的成功实验扭转了农民的落后种植思想。到1933年,定县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麦品种改良,谷子改良,鸡鸭等家禽和生猪优质品种的引进,科学耕作技术引进,新型农具推广等,都极大地增加了定县农民的收入。当时引进了很多品种优良的果树,今天仍然硕果累累,造福当地百姓。。
习近平总书记曾充分肯定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他说:“我在河北定县工作时,对晏阳初的试验就做了深入了解。晏阳初在乡村开办平民学校、推广合作组织、创建实验农场、传授农业科技、改良动植物品种、改善公共卫生等,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晏阳初在他生前最后一次的公开演讲里表示:“愿我毕生的工作——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成为我的遗产。”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认为:“这是一份十分丰富厚重的遗产,它首先体现为一种广泛、持久、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令后人永远怀想;同时,它更具有极大的理论含量,而且这是真正从中国现代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理论,是本土的又是现代的,因此它也能够超越其所产生的时代,而对中国现代教育与乡村建设产生持续的影响。”
晏阳初是世界平民教育运动杰出的倡导者、传播者、实践者。他是世界的,更是中国的。我们探索研究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的教育人生,就会发现,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思想,高度契合当前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今天我们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四川省总工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