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企业报》专访了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党建工作部副主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合规工委副主任、大成联合党委委员、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合伙人徐永前律师,就国有资本三大属性、2025国企改革展望、国企与民企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采访内容整理如下:
《中国企业报》:作为《企业国有资产法》起草顾问组唯一中介机构代表的大成咨询小组负责人,您如何看待国有资本的三个属性:战略资本、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耐心资本如何“耐心”?要能“耐”多少年?
徐永前:《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七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它表明,通过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调整、国有资本的有序流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提升,推动走向战略资本、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是法律规定的必然要求,目标就是要围绕经济全球化新时代的国家战略,上行期充分体现国有资本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下行期体现国有资本的支撑力、拉动力和防风险能力。
关于耐心资本要能“耐”多少年的问题,我个人观点:耐心资本正是从实务落地层面上的功能性界定。大量的国有背景的基金等国有资本基于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跨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两个重要突破上。投资的回收期和宽展期应该定位为“10+3”乃至“20+3”。比如:域外园区和丝路驿站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世界现代化的两大支点,顺应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大潮,未来一二十年在“一带一路”区域预计将有1000多家产业园区和1000多家丝路驿站,而国有资本将是诸多三通一平、七通一平乃至十几通一平等“多通一平”的顶层规划设计者、平台控股方、关键建设力量和投资促进的有利组织单位,带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梅花精神,充分体现耐心资本的价值。
《中国企业报》:这一进程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性?
徐永前: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国内层面,这种合作能够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通过深化合作,可以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整个产业链条或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国企改革要从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入手,发展民营经济,通过混改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发展核心主业,主业不超过三个,链条不超过三级。国际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国企与民企的合作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前面所说的丝路园区驿站,国有资本介入下实现多通一平之后,园区能不能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带着中国的优势产能入驻并市场化、全球化运作至关重要,最终也涉及国有资本的回收和保值增值问题。另外,这种合作还能推动创新、促进就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从而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企业报》:那么,在实际操作中,你认为如何推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国企民企的合作?
徐永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管齐下:一是该混改的就要混改。按照相关规定,在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等领域之外的一般竞争性领域,在允许的范围内,都应鼓励企业进行混改,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活力,还能有效分散风险。二是产业链整合。围绕特定行业构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打破原有的壁垒限制,让各个环节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个产业集群。三是供应链合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透明高效的采购平台,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四是科技协同创新。加大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关键技术领域内寻求突破。五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热情。
《中国企业报》:听起来非常具有前瞻性,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挑战?
徐永前:挑战与机遇并存,现实确实如此。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点:一是改革阻力。由于涉及到利益重新分配的问题,可能会遭遇来自相关企业内部员工或者外部竞争对手的压力。二是配套机制亟待健全,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则很难调动高管和员工积极性,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三是中介机构作用发挥尚不足。目前很多专业服务机构尚未完全参与到国企改革当中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支持。这方面有些部门已经动起来,比如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相关部门在推动“五个十工程”,即顺应中国标准国际化大潮,推动律师、会计师、评估师、认证机构、数据治理服务机构五大领域各十家中介机构加快走出去。
《中国企业报》:针对上述问题,有哪些建议可以帮助优化提升?
徐永前: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目标、路径以及时间表,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完善相关制度安排。包括但不限于公司治理、薪酬待遇、绩效考核、资本运作等方面都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三是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特别是中介机构的作用。政府应当给予更多支持并加强对其监管力度,使其成为连接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纽带的角色。四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其中。特别是对于那些具备较强实力且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私人投资者而言,他们往往能够带来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此外,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为国企改革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