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往昔的92年光阴,平淡如水水波不兴”。孙贻荪老先生和我畅谈《回望第一路》时坦言,此生有两件事引以为自豪:一是参加建国之初的成渝铁路修建,二是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近年来接受多家媒体釆访,而成渝铁路则无人问津,心中不免叹息。这也是孙贻荪老先生90高龄写就荡气回肠的《回望第一路》的心路历程,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记住、知道成渝铁路建设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图:1950年月,成渝铁路全线开工。(中铁八局供图)
15万人参加全长505千米的成渝铁路的修建,从1950年6月全线开工到1952年6月竣工,西南人民近半个世纪的梦想,仅仅2年时间得以实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由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这是在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
“前无古人,绝对前无古人!.....且不说别的,单说这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边铺轨、边通车,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奇迹。只有新中国才能办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此先例。”在孙贻荪的回忆录中,参与修建的工程师蓝田说到成渝铁路,无比自豪。
成渝铁路波澜壮阔的修建历史,不仅仅是一串抽象的数字和简略的辉煌成就的罗列,也不应该停留于给人们留下笼统概括的印象。
孙贻荪老先生的作品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记录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那些参与建设的铁路人,如在眼前。他们的身世不同,身份各异,性格迥然,但是他们共同把青春、梦想、热爱奉献给了这条铁路,这是他们在风起云涌的历史进程中的选择,他们是时代的血肉,共同推动了历史滚滚向前的进程,他们理应被记载,被纪念。
他们也是中铁人的前身,是被贺龙元帅授予“开路先锋”大旗的第一代铁路人,在他们之后,一代又一代中铁人接过旗帜,以“开路先锋”的精神,将铁轨铺遍祖国大江南北,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也将铁路延伸到世界各地,缩短了中国和世界的距离。
因此,孙贻荪先生记录成渝铁路修建历史的非虚构作品《回望第一路》,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他的叙事平实,思维严谨,重视考证;而抒情时,又能够准确地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观察细腻入微,从点滴间触碰到人们的内心世界。
他将史实和抒情做了完美的融合,真实还原出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崛起的诗人,他的文字饱含热情,充满诗意。
图:成渝铁路施工现场。(中铁八局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孙贻荪的这部作品真实地再现了第一代中铁人“开路先锋”的精神。从接到修建“成渝铁路”命令,急行军赶赴工地,到成渝铁路最后一根道钉打下,一支从没有铁路修建经验的,由军人、学生、工人、黄包车队、无业人群等构成的修建大军,在土匪的骚扰下,在物资极度缺乏的背景下,在专业人员和设备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按时保质完成了修建任务,就是“开路先锋”精神的最生动诠释。
正如书稿记述,上级领导要求接下命令的铁路人队伍,“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排除一切困难,迎难而上。于是曾经编竹箩筐的匠人,用烧红的铁丝把竹节打通穿入引线,覆盖上泥土,研发出“谢家全压引爆破法”,曾经给日本人修过铁路的劳工,发明了“五梅花爆破法”,大足菜刀的传人被请到了工地上,淬炼出不会折断的钢钎.......来源于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源源不断。新技术一旦证实成功,经验在不同的施工地点推广,劳动竞赛也在不同队伍之间展开,效率成倍提升,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铁路人备受鼓舞,热情高涨,一路向前。
这是一群可爱的劳动者,这是值得尊重的第一代中铁人,他们主动加班、打着火把上工,因为他们知道,老百姓盼着这条铁路早日修成,盼了两代人,他们知道,国家建设需要这条铁路早日修成。因此他们以革命大无畏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建设中来,完成了国家的重托,得到百姓的爱戴。
在书中,感人至深的还有:军民鱼水情深,战友情如兄弟,领导与下属情如父子......这是通过并肩作战、雪中送炭、彼此关怀建立起来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牢不可破,可以经历重重考验。
“在开路先锋的旗帜下,
我们风雨兼程。
枪在肩,子弹上膛;
锤在握,闪闪发光。
我们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梁。
我们用滚烫的汗水,
洗去历史的屈辱。
我们用嘹亮的歌声
迎接笛声的高唱。
开路先锋是永远不落(掉色)的旗帜,
在心灵的高地迎风飘扬。”
这首孙贻荪先生即兴所赋诗句,也是《回望第一路》内在精神的高度凝练,这本书11万字,并不厚重,但是它却沉甸甸的,因为其中有老一辈中铁人的自豪,有他们的嘱托,以及对新一代中铁人的期待——接过“开路先锋”旗帜,让它在“心灵的高地迎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