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天山依旧寒风凛冽、银装素裹。在新疆乌尉高速项目,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五公司承建的前峡1号特大桥犹如一座长龙,直抵前峡一号隧道。全长1934米长的大桥,因位于天山峡谷地带,地形复杂且途经输水管线,成为项目建设过程中最艰难的一环。
当地水厂建设了三条源自乌鲁木齐河的输水管线,其中一条穿过特大桥左幅基础。该管线施工年限久远,无法确定具体位置,且管线埋深都在5米以上。“灌注桩施工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当地数万名居民的用水安全。”技术员张少东无奈地摇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项目团队只能根据河流水量见招拆招。考虑到部分桩基础距河道不足十米,丰水期将浸泡整个桩基增加塌孔风险。为减少地基扰动团队决定在枯水期采用全套筒全回转钻机进行挖孔作业,利用大口径水泵抽水方法挖掘探坑。挖掘过程就像“排雷”一般,即便延缓施工速度,也要防止破坏供水管线。在项目团队的谨慎施工下,灌注桩施工与水管保护并行不悖。
新设备提高了施工效率,然而,桩基挖掘仍面临诸多阻碍。桥梁尾部地势险峻,有两根灌注桩位于近70度的斜坡上。侧面望去,斜坡如同一面直立的墙壁,令人望而生畏。由于所连接的隧道尚未贯通,大型机械尚无作业所需的桥台,施工一度陷人困境。
“就用人工挖孔施工吧,等到隧道贯通后再进行桩头凿除和桥台施工。”方案优化会上,技术员白纪元打气说,“以前没有大型机械设备施工时,老一辈一航人也一样完成了很多大型工程,我们也一定能战胜困难,打通最后两个桩基!这一方案最终获得团队认可。大家决定“逢坡开路”从两侧坡度较小位置向桩基础开辟便道,使用坚固的钢管作为栏杆。天山山脉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团队顺应山势,将便道设计成“之”字形折线,或绕过巨石,或避开松软地层,既保证安全通行,又与自然肌理相融。抵达目标点位后,再使用混凝土浇注出稳固平台。伴随着混凝土搅拌机发出低沉的轰鸣声,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开展护壁搭建和钢筋笼加工,施工节点顺利完成。
狭窄的山谷地带,秋冬季风力常常超过五级。前峡特大桥采用左右幅分离式设计,墩柱多在30至40米之间,高墩建设通常采用的刚模板面沉重如石,导致调度和安装工作颇为困难。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曹红涛一番深思熟虑后,提议选用维萨板作为高墩模板面:“这种材料由北欧寒带桦木制成,具有强度高且重量轻的优点,或许能够应对前峡恶劣的气候条件。”得到团队肯定后,曹红涛立即付诸行动,“武装”起来的墩柱模板仿佛披上一层铠甲,不负众望承受住了压力,混凝土浇注顺利完成。
“作业人员注意,现在西北风秒速已达7.5米,务必时刻保持警惕,集中精力!”紧接着,团队又根据风速变化制定桥面品装精细施工方案。随着警示声响起,工人操作着巨大的吊车,越过高耸的墩柱,缓缓地将上百吨重的钢梁吊起,精准地嵌入预定位置。
历经两年零五个月的艰苦鏖战,前峡一号特大桥顺利贯通,宛如一把开启乌尉公路的关键钥匙,帮助新疆人民实现穿山越岭、联通南北疆的梦想。(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 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