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改革持续迭代升级。今年,为贯彻落实成都市“立园满园”“进解优促”重要工作部署,成都高新区将坚持“圈链”服务思维、企业需求导向、数字赋能路径,以“活力35条”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从2024年10月以来,瞄准产业再提能级,成都全面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以下简称“立园满园”)行动,其本质上正是强调园区不但要从产业端寻求发展上限的突破,更要冲破一些体制机制端的阻碍,实现降本增效。

  从审批服务减时限、减环节等指标类突破,到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系统性框架构建;从做好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到聚焦降成本“全要素环境”升级……近年来,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建设历经从基础性改革到产业生态环境构建的阶段性跃迁,形成了动态迭代升级路径。一个生动体现是,在今年的“活力35条”中,突出“圈链思维”打造产业营商环境成为一大重点,激发产业投资活力的8条举措被摆在了突出位置。

  “我们聚焦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数字经济优势产业,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细分赛道,精准定位产业链差异化服务需求,形成营商环境特色化赋能体系。”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运行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在医药健康领域,此次举措侧重升级审批服务,承接优化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审批程序改革试点落地,大幅缩短审批时间;针对低空经济领域,提出构建产业生态,争取无人驾驶航空器试飞空域实现“零突破”,建设模拟验证机场,布局时空协同运行公共技术平台;在数字经济方面则着力优化产业人才目录,引育急需高端人才、高能级创新创业人才。

  3月13日,“成都高新区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发布会(2025年首期)”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举行。聚焦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无人驾驶四大前沿领域,现场发布首批20个产品应用场景清单,旨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释放场景机会,赋能企业发展。

  从过去的机会清单,升级为现在的场景清单,凸显出成都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理念和策略之变。

  传统的场景创新是“找订单”,把城市的公共服务、政府政务、政府工程、城市治理等事项悉数开放给企业;现在推动的场景创新,更加聚焦于为新质生产力“搭场景”,例如当一家科技型企业的新技术新服务新产品没有找到应用空间时,城市可以给予具体的落地应用场景。

  在此次“活力35条”中,聚焦激发市场开放活力,构建场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向民营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制度等举措也尤其值得关注。

  其中,提出向企业开放应用场景,组建场景创新工作专班,建立“工作专班+场景公司+行业主管部门+重点产业片区”的统筹协调机制,常态化开展场景挖掘、发布、对接、落地、推广全流程场景服务。同时,建立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开放应用场景模式。

  此外,还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点领域建设,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

  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2024年新登记企业4.5万户、增长15.9%。目前,区内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486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家,上市公司56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达47家,居中西部第一。

  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运行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在政务服务、惠企服务、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深度应用,精准适配企业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其最终落脚点仍在于为经营主体降成本、增便利、稳预期,全面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点赞(1866)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