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南国企改革为观察视角,在郑州航空港区的智能工厂里,“00后”技术员通过VR设备重温焦裕禄精神;洛阳老工业基地的车间党课直播间,老师傅用豫剧唱腔演绎新发展理念;开封文旅集团的“思想盲盒”活动中,青年员工在沉浸式剧本杀里解码红色基因。这场发生在中原大地的思想工作革新,正是新时代国企思想工作转型的缩影。通过破解悖论、构建体系、修炼能力,国企正以创新实践推动思想工作从“单向灌输”向“双向奔赴”转型。
一、破解思想工作的三重悖论
1.价值传递的“语言鸿沟”
新生代职工日均接触信息量是“80后”的5.6倍,但深度思考时长下降42%。传统理论灌输面临“代际翻译”困境:当青年用弹幕文化解构宏大叙事,用“梗图”消解严肃话题,单向说教易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某能源集团调研显示,传统党课到课率不足60%,而融入河南梆子元素的微党课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次。
2.激励机制的“效能衰减”
物质激励边际效益递减现象凸显,某制造企业发现同等奖金对“90后”员工的激励效果仅为70后的67%。职工需求从“生存保障”转向“价值实现”,更关注职业成长通道、创新实践平台与精神归属感。对此,平煤集团推出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思想导师制”双轨模式,使技术骨干的思想引领效能提升3倍。
3.技术应用的“工具理性”
虽然92%的国企已建立线上学习平台,但知识付费课程平均完课率仅18%。算法推荐制造的“信息茧房”肢解系统认知,短视频平台的思政内容虽日均播放虽然超50亿次,但存在娱乐化、碎片化风险。如何让数字技术从传播工具升维为认知重构引擎,成为关键命题。
二、构建思想工作的三维坐标系
1.情感联结:从“政治话语”到“文化符号”
成立“青年文化研究小组”,分析网络热梗、弹幕文化,将理论转化为趣味图文、短视频脚本。例如制作“理论梗图手册”,通过企业线上平台推送;开发“传统艺术+思政”课程,联合戏曲院团录制豫剧微党课,纳入线上学习平台必修模块。如,河南交投集团开发的“红旗渠精神元宇宙”,让职工在虚拟场景中参与“青年洞”开凿,情感共鸣转化率达83%。
建立“兴趣部落式”学习社群。如郑州某车企的“国潮改装俱乐部”同步开展传统文化与创新理念研讨,实现价值观的柔性渗透。组建“职工拍客团”,创作“我的岗位与国企担当”主题vlog,优秀作品在食堂、大屏循环播放;开设企业短视频账号,定期发布职工原创思政内容,增强互动性。建立内容审核机制,组建“数字思政内容审核小组”,从思想性、趣味性双维度评估线上内容,确保短视频、课程等既符合主流价值又具吸引力。
2.技术赋能:从“信息推送”到“认知导航”
借鉴“数字思想伴侣”理念,构建职工思想动态AI分析模型。升级线上平台,引入“AI学习助手”,根据学习数据推荐课程,设置“闯关式学习”提升完课率;开发“国企精神元宇宙空间”,通过VR设备开展虚拟任务,定期举办元宇宙答题竞赛。通过行为数据(如学习轨迹、社交互动)预判认知偏差,生成个性化干预方案。开发AR党建沙盘、区块链思想积分系统,将“三会一课”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化仪式。如安钢集团将厂史馆升级为5G全息剧场,用工业美学重构红色记忆。
3.生态重构:从“单兵作战”到“系统共生”
制定年度计划,结合中原文化开展主题活动,如邀请武术传承人讲解少林精神,组织“牡丹文化与团队建设”实践;依托工会建立兴趣社群,设“思想引导员”,在摄影、国潮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
成立“思想工作与生产融合小组”,每季度梳理生产环节教育切入点,如在安全制度中融入责任意识,同步开展主题宣讲;构建“家企社”联动网络,举办“家企联建日”“社区思想驿站”,推行“家风积分”兑换企业资源。
三、思想工作者的四项核心修炼
1.“考古学家”的洞察力:实施“职工思想大调研”,结合问卷与大数据形成画像;落实“必谈必访”制度,每月访谈职工,更新数据库,精准把握需求。
2.“策展人”的创造力:组织“沉浸式体验设计”培训,举办“思想活动创意大赛”,鼓励设计红色剧本杀、企业历史展览等方案,优秀方案落地可获得奖励。
3.“产品经理”的用户思维:以互联网思维迭代工作模式,建立“需求收集-快速原型-测试反馈”的敏捷开发流程。设立“职工需求收集日”,通过多渠道汇总需求;组建开发小组,采用“需求收集—原型制作—测试优化”流程,可以先推学习小程序内测版再迭代。
4.“哲学家”的价值锚定力:在多元思潮中坚守价值主线,将党的理论转化为企业语言,避免陷入“工具理性”陷阱。制定“理论提升计划”,每月开展理论学习与转化研讨;建立“价值导向审核制度”,确保活动符合政治方向,避免“工具理性”偏差。
让思想如黄河水般奔涌不息
新时代国企思想工作,本质上是一场认知基础设施的重构。它不应是坚硬的堤坝约束水流,而要像黄河湿地般涵养生态,让不同源流的思想在此交汇、沉淀、新生。当郑州的智慧工厂与安阳的甲骨文数据库共同谱写数字文明时代的“精神密码”,当“00后”职工在虚实融合的场景中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数字游牧民”,这便是对“何以中原”最生动的回答——在古老文明与现代性的对话中,国企思想工作正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河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