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基于互惠理论的制造企业合作数字绿色创新过程及其动态机制研究》
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驱动下,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正处于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转型的关键时期。尹士、马立军、张楠和郭凤玉合著的《基于互惠理论的制造企业合作数字绿色创新过程及其动态机制研究》紧扣时代命题,以互惠理论为核心视角,系统探讨了制造企业在多元合作框架下实现数字绿色创新的全过程及其动态演化机制。该书立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融合前沿理论、多方法研究与实践逻辑,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的实践指导,是当前数字绿色创新研究领域极具深度与广度的学术专著。
该书以数字技术与绿色制造融合为研究核心,从“制造企业主导—多主体协同”的创新逻辑出发,围绕数字绿色创新过程中的启动、开发、应用与评价四大阶段,逐层深入地揭示了制造企业合作数字绿色创新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协同路径。作者巧妙地引入互惠理论这一经典社会交换理论,阐释了企业在多主体协作中如何通过互利共赢的机制整合资源、共创价值,实现技术转化与绿色绩效的双重提升。在理论架构方面,该书构建了“过程-机制”双维度的理论模型,融合数字创新理论、创新价值链理论与系统论,综合使用文献综述、理论建模、问卷调查、结构方程建模、模糊综合评价、Logistic仿真等多种研究方法,形成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证、从模型到策略的闭环研究体系。特别是在多阶段模型构建方面,作者对数字绿色知识的搜寻与创造、商业模式的演化、网络关系的嵌入与断裂、绩效评价的多维体系等进行了细致分析,彰显出极强的逻辑严谨性与系统整合力。在实证研究层面,该书深入探讨了制造企业在合作数字绿色创新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与影响因素,涵盖合作氛围营造、学研合作伙伴选择、知识创造机制、价值共创行为与数字网络协同等多个方面。其中,对“数字绿色知识搜寻—知识创造—绩效提升”这一因果链条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了多元化合作模式下的路径优化建议。书中通过构建基于生态位理论与场理论的合作伙伴选择模型,提升了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对接效率,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价值。
该书对于绩效评价机制的探讨也独具亮点。作者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区域资源禀赋与主客观评价融合技术,运用FAHP-熵权法与改进模糊综合分析法,对不同地区制造企业的数字绿色创新绩效进行量化评价。这种区域化、系统化、多维度的评价方法为制造企业开展差异化战略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也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与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在分析数字绿色创新系统动态协同演化方面亦颇具创新性。作者借助复杂系统理论中的三维Logistic模型,构建了以“知识协同—数字化集成度—创新绩效”为核心的协同机制演化模型,并通过Matlab仿真研究揭示了制造企业在集成供应链中实现协同创新的动态路径与调节因素。这一研究不仅弥补了当前学界在系统协同演化机制研究上的空白,也为提升企业整体创新韧性与生态协同能力提供了系统方案。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