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九江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暑期“三下乡”“赤心报国·绿色化工,我们在行动”服务队以“赤心报国·绿色化工”党团建品牌为引领前往庐山市海庐茶博园,学习庐山云雾茶制作非遗技术,并深入调研茶叶种植基地,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探索茶产业发展新路径。
海庐茶博园位于风景秀丽的庐山南麓,是集茶文化展示、茶叶生产加工、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服务队的成员们满怀期待踏入园区,便被浓厚的茶文化氛围所包围。园区内古色古香的建筑、郁郁葱葱的茶树,以及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茶香,瞬间让大家感受到了庐山云雾茶独特的韵味。
图为队员们在体验采摘茶叶。 邓佳玉 供图
在茶博园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服务队首先来到了庐山云雾茶制作非遗技艺展示区。在这里,工作人员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庐山云雾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独特的品质特点。据介绍,庐山云雾茶始于汉朝,宋代列为“贡茶”,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负盛名。一斤庐山云雾绿茶的干茶,需要56000颗鲜叶芽头,所以采摘茶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整个手工制茶艺术有六个步骤,制茶师需要在近200度的铁窝内,用手来炒制茶叶。它的六个步骤分别是:摊青、杀青、揉捻、理条、提毫、烘干。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匠人的精湛技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同学们还亲身体验了揉捻茶叶的过程,尽管动作略显生疏,但大家都认真投入,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制茶工艺的不易。
图为服务队成员在听工作人员讲解非遗石磨。 邓佳玉 供图
茶创空间的茶桌前,队员们与老师围坐,共泡庐山云雾茶。庐山云雾茶的冲泡也颇有讲究,茶具宜选用透明的玻璃杯或白瓷盖碗,这样可以更好地欣赏茶叶在水中舒展的优美姿态。冲泡时,先将开水冷却至88 - 92℃左右。取适量的庐山云雾茶放入杯中,将热水高冲低斟,使茶叶在杯中翻滚,均匀受热,同时也激发茶叶的香气。老师轻提水壶,沸水注入茶具,茶香瞬间弥漫。看着茶叶在杯中舒展,似山间云雾缭绕。听老师讲庐山云雾茶的故事,从采摘到炒制,每一步都藏着匠心。同学们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操作,时不时提出问题,老师也耐心地一一解答。“原来一片小小的茶叶,要经过这么多复杂的工序才能变成我们日常饮用的茶,每一杯茶都来之不易啊!”服务队的成员们感叹道。
图为老师与队员们在茶桌前泡庐山云雾茶。 郭昕彤 供图
离开茶创空间,服务队来到了茶叶种植基地。基地内,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层层叠叠,宛如绿色的波浪。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了庐山云雾茶的种植环境和栽培技术。庐山独特的气候条件,如云雾缭绕、湿度大、昼夜温差大等,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同时,基地采用生态种植方式,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和安全。同学们一边聆听讲解,一边仔细观察茶树的生长情况,并结合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工作人员探讨了茶叶种植过程中的土壤酸碱度调节、肥力优化等问题。
图为队员们在与工作人员讨论。 李梦 供图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收获颇丰。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实地调研和亲身体验,不仅对庐山云雾茶的制作非遗技术和种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大家也看到了茶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广阔前景,进一步激发了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决心。
图为服务队在茶博园前合影留念。 郭昕彤 供图
海庐茶博园以茶为媒,串起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为特色小镇建设和乡村发展提供了茶旅融合的鲜活样本。此次海庐茶博园实践之旅虽已结束,但传承非遗技艺、探索茶产业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止。在未来的日子里,服务队的同学们将带着此次活动的收获和感悟,将专业所学融入时代浪潮,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李梦 郭昕彤 邓佳玉)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