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淳风化雨”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淳化县兴淳丝路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在总经理罗兆彪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循着荞面饸饹的生产脉络,从生产区到产品展厅,从产业链布局到品牌运营,以财务专业视角展开调研——这场聚焦“小饸饹如何撬动大产业”的探访,让成员们清晰了“财务赋能乡村产业”的实践路径,更看见传统美食在现代市场中的振兴活力。
生产区里的“平衡账”:传统工艺与标准化生产的财务逻辑
刚进入生产区,实践团成员便被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场景吸引:一侧是遵循古法的工艺保留区,从荞麦筛选到面团揉制,每一步都延续着先辈流传的标准(“荞麦需经三次筛选去杂,面团醒发时间要随季节调整”);另一侧是现代化生产设备,从研磨到压制、包装,全流程自动化运转,既保障了产量稳定,又减少了人工操作的不确定性。
“传统工艺是品质根基,标准化生产是效率保障,这两者的平衡里藏着产业升级的财务密码。”实践团成员与罗兆彪交流时,重点关注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中的成本控制。原来,兴淳丝路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改良荞麦品种、优化生产流程,通过提升原料利用率、减少加工损耗,让“守传统”与“提效率”形成了良性循环。财务专业的成员们在调研中发现,这种“前期投入换长效收益”的模式,正是乡村产业从“小而散”到“大而强”的关键——后续可通过细化成本核算,帮助企业更精准地把控“传统工艺保留成本”与“标准化降本”的平衡点。
产品创新里的“市场账”:从传统饸饹到多元产品线的财务考量
在产品展厅,“荞花郎”系列产品的多元布局让实践团成员看到了传统美食的“破圈”路径:传统礼盒装透着古朴韵味,适配节庆伴手礼市场;即食包装简约便携,瞄准年轻消费群体;文旅套装融入淳化红色文化、生态元素,成为连接“美食与地域文化”的纽带。这些创新,都是兴淳丝路“让传统更时尚”的探索。
“每款产品的定位,都要算清‘成本与收益’的账。”罗兆彪介绍,他们通过调研现代消费者需求,开发出荞麦营养粉、速食饸饹等新产品,既延续了荞麦的健康属性,又拓展了消费场景。实践团成员从财务视角分析:不同产品线的原料占比、包装成本、定价策略如何匹配目标市场,如何通过产品组合分散单一品类的市场风险。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本规划”,正是财务赋能可以深入的地方——帮助企业细化各产品线的成本结构,让创新既贴合市场,又具备可持续的盈利空间。
产业链里的“共赢账”:从农户到品牌的财务联结
实践团还了解到,兴淳丝路构建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藏着“产业链共赢”的财务智慧。通过与当地荞麦种植户签订长期收购协议,既保障了农户的稳定收入(约定保底价,优质原料还能享溢价),又为企业锁定了优质原料供应,从源头降低了原料波动带来的成本风险。
“自主设计包装也是控制成本的一环。”罗兆彪指着展厅的产品说,公司自主设计的包装既突出“淳艺”特色,又避免了外包设计的额外费用。实践团成员意识到,这种从原料到包装的全链条财务把控,正是乡村产业“强根基、拓市场”的核心——后续可协助梳理“农户合作的成本分摊”“包装设计的投入产出比”等细节,让产业链的每一环都更具财务合理性。
调研结束时,实践团与罗兆彪围绕“财务赋能”深入交流,从研发投入的效益分析到产品线的成本优化。实践团成员们也深切体会到:乡村产业的振兴,从来不是简单的“做产品”,而是要算清“品质账、效率账、市场账、共赢账”。也让小饸饹真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大引擎”。
接下来,实践团将整理调研成果,形成《淳化特色产业财务优化建议》,以财务赋能助力这碗淳化饸饹香飘更远。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