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美的集团旗下的上海美的全球创新园区举行开园仪式,宣告园区的正式启用。
“随着上海创新园区的落成,这将会成为既与美的全球创新网络高度协同又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基地,将聚焦‘两新一高’打造美的科技新高地。”
日前,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TO卫昶在接受媒体专访时首次披露,下一阶段上海创新园区将聚焦机器人、医疗、楼宇科技等新产业,以及大模型、智能感知、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大数据等新技术,以及高端化的国际人才,持续推动科技引领战略的落地。
目前,上海创新园区已聚集美的大量研发团队和研发项目,包括库卡机器人自动化研发团队、AI研究院团队、人形创新机器人团队、工业技术研发团队以及楼宇科技研发团队。
除此之外,卫昶还进一步透露了美的正在推进的研发方向和项目,比如在机器人领域,强化AI技术和和工业机器人的融合;在医疗领域,开发高端的差异化医疗影像产品,包括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系统)和MRI(磁共振成像系统)等;同时在下一代储能产品上,谋求更好的能量密度、更高的系统效率以及更高的安全性。在人形机器人和AI领域,推动工厂智能体的技术突破和应用落地。
作为中国较早布局机器人的企业,美的集团早在2017年就完成了对德国库卡机器人的收购,此后美的一直专注于这一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的持续突破,保持着工业级的重型机器业务在全球的领先水平。
进入2025年以来,聚焦机器人赛道,美的集团再次加码并拓展赛道,呈现出“体系化、分层化”的业务新布局。第一,立足美的机器人的优势业务赛道,继续推进工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工业机器人更加自由与灵活;第二、聚焦人形机器人,包括类人形、全人形、甚至超人形。主要专注于通用技术研发包括主线智能技术,视觉技术与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探索,比如商业场景和工业场景等。第三、家电机器人化,以及医疗设备机器人化,推动AI技术与这些设备更好地融合,从而主动服务用户。
目前,除了工业机器人的商业化走向成熟和稳定,家电机器人则是早就出现很多年的品类。比如具备语音交互的冰箱,能自主清洁的扫地机器人。美的还在推动更多人工智能技术在家电产品上的落地和应用,包括今年推出了DeepSeek空调等。但是在人形机器人上,目前虽然已经有一些功能的落地,但是真正找到合适的应用,仍需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共同探索并持续投入。
对此,卫昶则强调“技术需要与应用结合,才有实际意义。比如说,现在人形机器人已经展示了在娱乐、交互方面的应用,但是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具有通用能力的人形机器人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成本角度,都还需要时间”。
美的希望通过工业场景、商业场景的应用,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迭代,不断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能力,不断降低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实现人形机器人的产品和应用落地。
众所周知,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有很强的科技实力,以及高效、丰富的人才资源。从全球化角度,上海的国际化开放程度高,有丰富的前沿科技信息。更重要的,上海所在的长三角,无论是经济、人文、科技实力都很强势。这些将为美的上海创新园区的“创新、高效、技术人才资源国际化”注入新的内涵。
卫昶透露,下一阶段,上海美的全球创新园区的科技高地将聚焦三类人才的引入和培养。一是所在领域的领军人才,在行业有建树、有影响力、有话语权,并且可以引领技术趋势和方向;二是国际化人才,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帮助美的集团更好地走向全球;三是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年轻的、有活力的人才,真正赋予他们去做创新的动能。
如果说人才的培养筑就美的科技创新实力的底盘,那么聚焦AI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与探索则成为推动美的创新的翅膀。近年来,美的集团聚焦AI战略采取了全价值链、多维度的应用与融合。通过AI工具应用来大幅提效,实现包括生产制造和职能支持等方面的提效。将AI技术融入产品,赋予产品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大的差异化。通过AI技术强化创新能力,帮助研发体系产生更多更好更独特的想法。
过去3年,美的集团研发投入超430亿元,其中2024年研发投入达到162亿元,同比增长11%,并连续三年保持增长,还构建起“2+4+N”的全球研发网络。据悉,未来三年美的计划投入500亿元以上研发基金,布局AI大模型、新能源、机器人、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打造更高的企业科技护城河。
如今,作为美的集团的战略主轴之一,科技领先正在推动美的集团从原有的家电等消费业务向能源、医疗、工业机器人、楼宇科技等多领域快速扩张和突破。此次落成的美的上海全球创新园区以“森林之上 科技之城”为理念,旨在打造科技与自然深度融合的创新空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的绿色工业独有的“低碳园区”解决方案,还在上海创新园区得到全面应用。
美的楼宇科技战略业务总经理兼解决方案与交付总监杨鹏宇透露:“近年来,除了低碳园区,还有学校、医疗、公共设施、酒店、餐饮、轨道、数据中心及工农业等多个领域,都在推动单一产品的供应向综合性的系统解决方案转型,将重心聚焦用户的需求,由原来的标准化产品供应商向定制化方案集成商转型”。(许意强)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