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现场一个小痛点,就能释放班组巨大的生产力”,在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一公司电力变电分公司,一支由劳模创新工作室孵化的技术创新团队,正通过一系列自主研发的小型工器具,为自建型班组注入创新动能。这些源于现场、服务现场的“微创新”,正在施工现场掀起一场效率革命。
小创造“智”解施工顽疾
在襄荆项目贯通电力施工现场,一旁的班组长正指挥着作业人员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与沉重的电缆“角力”。传统的滑轮架需要平整地面,在坑坑洼洼的道渣上,要么放不稳,要么根本无处安放。
工人们常常需要人拉肩扛,不仅效率低下,安全风险也如影随形。看着眼前矗立的接触网支柱,班组长心里犯起嘀咕:“要是能把这大家伙利用起来就好!”
这个看似随意的念头,在研发团队成员游瑶亲心里点燃了火花。他立刻召集班组的几个骨干,围着支柱比划起来。“能不能做个支架,像‘八爪鱼’一样抱住支柱?”“材料必须轻!工人扛着爬高太危险。”“拆装要快,现场时间耽误不起!”大家七嘴八舌,一场“头脑风暴”在现场热烈上演。
草图在沾满泥渍的笔记本上诞生,材料选型是关键,太重不行,太软也不行。工业产品加工作业队王强四处搜集,最终锁定6061-T6铝合金,强度高,重量却比传统钢架轻了足足40%!设计上,他们采用了巧妙的模块化“积木”结构,卡扣一旋、螺栓一紧,几分钟内就能稳稳“咬”在支柱上,仿佛给支柱穿上了放线的“铠甲”。
当第一个原型在支柱上成功架起,电缆顺畅滑过滑轮时,游瑶亲用力拍了下王强的肩膀:“好小子!这神器成了!”工人们笑称它为支柱上的“蜘蛛侠”,让现场彻底摆脱“看地面脸色”的窘境。
当这一工装正式投入襄荆项目现场后,每个班组在配合贯通电缆敷设过程中节省10名人力成本,并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成本60余万元。
小发明“促”推降本增效
在高铁接触网检修作业中,轨行梯车是工人们的“移动城堡”,但移动过程中,随时都有梯车倾覆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发团队暗暗下定决心:“必须给梯车装个定海神针”!
但要确保装置稳固防倾覆,又不能影响梯车灵活移动,还得经得起长期冲击,让团队成员陷入瓶颈。经过反复试验,依旧没有理想方案。某日午后,团队成员王强无意中看到车间里报废的剪切销安全装置,突然灵光一闪:“剪切式结构!受力越大,咬合越紧,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遇强则强’吗?”
说干就干,他组织其余成员从力学原理出发,讨论设计了一套仿形剪切锁定机构。最大的挑战在于滑轮的耐磨性和强度——普通材料在长期摩擦下容易变形失效。为此,他又带着样品跑遍供应商,经过数十次测试,最终选定高强度耐磨复合材料,确保装置在极端条件下仍能稳定工作。
“稳!真稳!以前推车像走钢丝,现在感觉这‘城堡’生了根,心里踏实多了!”当四个泛着冷光的仿形滑轮精准嵌入轨道,并在模拟冲击测试中牢牢“锁死”梯车时,整个车间爆发出欢呼。
在后续襄荆现场使用过程中,安全梯车装置杜绝了梯车倾覆事件发生,间接为项目节余成本约80万元。
小平台“激”发班组力量
这些源自现场、服务于现场的“小创造”,在电力变电分公司自建型班组中迅速落地生根。面对隧道内壁光滑、无处借力的难题,研发团队设计了底部带沟槽滑轮的隧道内壁梯车和爬梯,可拆卸、可调节,在隧道内搬运设备、布线,效率提升肉眼可见。在襄荆项目隧道照明作业中,该梯车得到广泛运用,为项目结余约11万元。
在狭窄的挡砟墙上运输物料,研发团队巧妙设计了专用行走轮和低重心结构,制造出高速铁路桥梁挡砟墙上自轮式平板车,既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又最大程度确保了安全。
那么创新的秘诀到底是什么?答案就在一线。问题从现场来,每一个立项,都源自班组的真实需求,甚至是“异想天开”的灵感。分公司还建立了畅通的“金点子”通道,鼓励一线工人“吐槽”痛点。
方案在现场定,研发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研发成员们带着图纸和模型蹲在现场,和工人一起调试、修改。“工人师傅们才是产品最好的试金石和优化师”,游瑶亲深有体会。
成果回现场去,新工具在自建班组率先试用、反馈、迭代。这种“研发-试用-反馈-改进”的闭环,确保了工具真正“接地气”、“用得好”。
人才在现场成长,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孵化器。电力变电分公司游瑶亲领衔工作室与刘勇劳模创新工作室联建共建,将“匠心传承 榜样引领”落到实处。技术大拿带着年轻骨干,以襄荆项目为课堂,“师带徒”传承技艺。年轻人在参与小改小革中迅速成长,老技师也在碰撞中激发新灵感。工作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图纸上的激烈争论、车间里的叮当敲打声,都是创新活力的见证。
小支架撬动大效能;小创造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从“跟跑”到“并跑”,从“执行者”到“创新者”,这些小创造在工地实现“七十二变”:笨重变轻巧,低效变智能,危险变安全。面对新征程,电力变电分公司将通过广泛推动基层创新,高效赋能企业发展。(赵薇)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