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铁电气化建设的“毛细血管”中,控制电缆如同神经纤维般精密交织,承担着信号传输、电力输送的关键任务。如何让这些“神经”精准布设?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一公司电力变电分公司正以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倾情作答。通过组建核心工序自建型班组,做强施工班组这一“最小作战单元”,全面提升施工组织自主管控能力,实现降本增效、质量创优、安全可控。
从“劳务外包”到“亲手上阵”:自建班组破茧而出
在以往的高铁电气化施工中,电缆敷设、二次接线等核心工序多依赖劳务外包。尽管这种方式短期内降低了管理成本,但在工期紧张、工艺复杂的项目中,外包队伍往往难以满足高标准要求,导致窝工返工,甚至出现安全隐患。
为打破这一僵局,电力变电分公司决定组建职工与核心劳务工混编的自建型班组,直接负责关键工序,从根本上消除“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现象。
4月的襄荆高铁建设现场,10kV贯通电缆敷设战役正酣。核心自建型班组这一模式也首次接受实战检验。2个自建班组、20名成员,在游瑶亲的带领下交出了惊艳答卷:提前15天贯通116正线公里电缆,所亭一次受电成功。其中,宜城北牵引变电所以毫米级工艺误差通过首件定标,成为行业示范样板。
“以前是监管别人干活,现在我们是主刀医生”,游瑶亲深有感触。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他带领班组创新采用轨道平板车机械化敷设电缆,工效提升3倍;运用BIM技术建模预演,将管线冲突化解于毫米之间。其中,高峰期单日敷设55公里电缆的动态调度方案,更是“针尖竞速”的生动注脚。
“三微工作法”炼就复合型铁军
自建型班组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持续优化工艺。在襄荆项目试点过程中,游瑶亲总结的“三微工作法”,即以“微创新”优化工艺,用“微课堂”传承技艺,靠“微关爱”凝聚团队,也为项目带来显著效益。
走进核心工序自建型班组的施工现场,处处可见“绣花功夫”:改造的梯车在隧道照明施工中创效11万元,升级的电缆防盗定位装置提高安全性,接触网支柱同步敷设三相电缆工法节省工期50%等累累硕果让班组变得更有战斗力。
为确保“微创新”的工艺标准不折不扣落地,班组同步开设“微课堂”,利用工余时间组织技术培训。副班组长韩雨龙在宜城北变电所调试期间,白天盯现场,晚上核图纸,总结出二次接线八步法,被分公司广泛推广。
“现在班组成员个个都是多面手,解决问题像‘中医把脉’,一眼便能看到症结所在。”韩雨龙自豪地说。目前,10人班组中已有6人具备技术、核算、安质、材料等多重技能素养。
自建型班组不仅是技术团队,更是紧密协作的“战斗单元”。通过定期谈心等“微关爱”机制,不断增强了班组成员的归属感。在襄荆项目攻坚期,班组在高强度作业下无一人掉队。“大家像家人一样互相信任,再难的任务也能啃下来”,班组成员王庚新说道。
从襄荆到津潍:自建模式驶入深水区
首战告捷后,电力变电分公司迅速总结经验,加速推进自建型班组建设蓝图,拟在津潍高铁项目中全面实施。在津潍高铁项目中,这支队伍将承包配电所控制电缆敷设、二次接线等核心工序,并签订经济责任成本书,实现“干得好就挣得多”的良性循环。
“自建班组不是简单的人员重组,而是打造‘技术+管理’的复合型战斗单元”,分公司经理周朗发在推进作业队建设暨施工技术交流座谈会上强调。随着自建型班组模式驶入深水区,这支既会“穿针引线”又能“挥毫泼墨”的队伍,正成为铁路电气化细分领域的“特种兵”。
目前,分公司正规划通过自建型班组模式,逐步实现核心工序全覆盖,打造出一支专业性强、稳定度高、能够满足现场需求的专业化队伍。同时,通过“导师带徒”等系列措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储备问题。
“未来,我们要让自建班组成为分公司的金字招牌”,分公司党总支书记姜栋如是说。(赵薇)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