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至14日,一场聚焦现代农业的深度探访在青海西宁展开。二十余家国内主流媒体记者深入湟源、大通、湟中三区县核心产区,探寻这片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授予“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称号的土地如何以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重塑高原农业基因。


  智能温室:高原农业的科技答卷

  大通县景阳镇大寨村,一座占地13万平方米的巨型建筑群矗立于群山之间——这是西宁汇丰农业景阳基地的智能连栋玻璃温室。步入温室内部,恒温恒湿的环境与高原的苍茫形成鲜明对比。在精准的环境控制系统下,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数十项参数实时调控,为作物创造最优生长空间。



  温室的核心区域,“串果番茄”项目正在展示高原设施农业的技术高度。与传统番茄不同,这里的果实以整串形态生长,每串果实均匀饱满,如同精心编排的红色乐章。通过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与光温协同调控技术,番茄糖度稳定在8.5%以上,风味物质积累显著提升。在智能环控系统管理下,作物生长周期缩短20%,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传统种植模式的3倍。配套的6400平方米育苗中心如同“植物产房”,年培育优质种苗超千万株,为整个黄金种植区提供种源保障。

  农旅融合:大平环线的创新实践

  距离塔尔寺5A级旅游景区仅数公里,湟中区的蔬菜基地正在经历功能蜕变。一条串联农业基地与文化遗产的“大平环线”融合示范带初现雏形,成为西宁探索“以农助旅、以旅兴农”的生动实践。

  在湟中龙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千亩菜苔基地绽放出耀眼的金黄。远处的雪山、近处的花海与劳作的农民构成层次丰富的田园画卷。基地特别设置的观光步道上,游客可近距离观察高原蔬菜的生长特性。不远处的拦隆口镇西岔村,820栋塑料大棚被赋予双重功能:生产空间变身体验课堂,游客可参与茼蒿采收、黄瓜采摘等农事活动,收获的蔬菜直接进入包装体验区。

  青海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3000吨保鲜库内,一条透明参观通道贯穿加工全流程。透过玻璃幕墙,蔬菜分拣、预冷处理、泡沫箱生产的每个环节清晰可见。这种“生产即展示”的模式,使传统仓储空间升级为农业科技展示窗口。合作社开发的蔬菜主题研学课程,将冷凉环境控制、节水灌溉等科技元素转化为科普素材,吸引中小学生开展农业实践活动。

  产业升级: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跃升




  在湟源县日月乡山根村,连片青蒜苗在高原风中摇曳。这个最早仅300亩的传统种植区,如今已发展成为面积超万亩的标准化基地。通过实施“青蒜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当地建立起覆盖生产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山根马镫”地理标志的获得,标志着传统作物完成品牌化蜕变。

  大通县的供港蔬菜基地则展示着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成果。清晨采摘的茼蒿、香葱经过预冷处理,在12小时内完成分拣包装,通过冷链物流发往粤港澳大湾区。西宁鑫泽农业的拱棚内,工人正将香葱按规格分装。这种依托冷链保障的“西菜东送”模式,使高原蔬菜跨越地理限制,实现价值倍增。

  富民机制: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石




  贯穿整个调研行程的,是“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生动实践。在湟中区鲁沙尔镇朱家庄村,菜苔种植户遵循统一标准进行采收,合作社提供的冷藏车直接将产品运往广州市场。这种组织化运作模式,解决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

  从智能温室里的科技之光,到塔尔寺脚下的田园画卷,西宁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正在探索一条特色鲜明的高原农业现代化之路。当科技创新突破生产边界,当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当农田景观与文旅资源深度融合,这片平均海拔2200米的土地,正将自然的冷凉馈赠转化为产业的热度升腾。在这里,每一株蔬菜的生长都承载着科技的重量,每一片田园的延伸都链接着市场的脉搏,每一个合作社的发展都浸润着富民的温度。当科技创新遇上农旅融合,当传统种植转向全链发展,这片高原沃土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审核:金骑
校对:米果 晓符



点赞(1223)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