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在呼和浩特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启幕。会上,鄂尔多斯乌兰集团旗下现代农牧科创园研发的“塞上自然”娟姗牛奶首次亮相,凭借上乘品质斩获参展嘉宾与消费者的高度认可,成功当选本届博览会指定用奶,成为展会焦点产品。
这款娟姗牛奶的卓越品质,源于珍稀奶源的精挑细选、科学喂养的严格管控、纯净生态的天然滋养,更离不开全方位科技的深度赋能。其背后,是乌兰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种业振兴与奶业振兴部署,践行鄂尔多斯市与伊金霍洛旗“推进一产重塑”发展思路的具体体现。
乌兰现代农牧科创园位于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占地近万亩,建筑面积达46万平方米。园区创新构建“种养加肥”四位一体循环体系,涵盖畜牧生态循环产业园与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两大板块。这一体系不仅推动当地农牧业提质增效,更为资源型地区探索“二产拉动一产、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科技赋能,筑牢生产质效基石
为提升农牧业科技含量,乌兰集团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国内顶尖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汇聚70名博士、50名高级专家组建专业智库,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在种源培育上,集团引进澳大利亚娟姗牛、和牛、散斑公园牛等优质品种,集中力量攻关高品质肉牛、奶牛种业“芯片”,力争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优质种牛品牌,以及自治区肉品、乳品行业名牌产品。
同时,园区在饲草料基地开展良种筛选培育、有机硒营养强化等关键技术示范,依托中央厨房精准加工功能性全混合日粮,从源头保障牛群健康养殖,切实提升农牧业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此外,园区以数字化驱动生产变革,配套建设智能化大数据云管理平台,实现对饲料配比、疫病防控、生长监测、环境调控等环节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推动传统粗放养殖模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管理转型。
链式发展,激活产业增值活力
乌兰现代农牧科创园以“畜牧生态循环产业园”与“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为双核,构建从种植养殖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让传统农牧业焕发新活力。
产业链前端,园区以自有牧草基地为示范,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牧民种植优质饲草料1.3万亩,年收购青贮4万吨,形成稳定的原料供应链。
中端依托标准化肉牛屠宰加工厂与乳制品加工厂,对肉乳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产出高品质、功能化、健康型的有机富硒牛肉及牛奶系列高端产品。其中,“塞上自然”娟姗牛奶原生乳蛋白含量达3.8g~4.6g/100ml,原生钙含量达125mg~150mg/100ml,营养价值远超普通牛奶,且全程坚持0添加、0激素、0抗生素,被誉为“奶中黄金”。
产业链后端,园区将年处理的3万吨粪污转化为有机肥,反哺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饲草种植,形成“养殖—废弃物—种植—养殖”的生态闭环。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模式,既实现资源循环再生、守护产品天然品质,又提升产品附加值,让农牧民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夯实基础,积蓄乡村发展动能
园区建设过程中,同步配套35kV变电站、深水井、乡村公路、通信信号塔等关键基础设施,显著优化当地农牧业生产条件,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此外,园区创新实践“光伏+种养”一体化生态模式,在牛舍屋顶及周边闲置土地铺设光伏发电板,装机容量达12MW,年发电量超20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6000多吨、减排二氧化碳近两万吨。同时,园区科学优化光伏板间距,提升土地利用率,板下种植精选耐阴牧草,实现“牧光互补、草光共生”,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联农带农,绘就共同富裕图景
为让产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牧民,园区构建“定点种植、培训帮扶、优先就业”多元化联农带农机制。一方面,引导周边农牧户扩大种养殖规模,融入园区“种养加”一体化绿色循环产业链;另一方面,依托“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平台,引进高层次专家团队开展新型职业农牧民技术培训,2025年上半年已举办培训4场次,覆盖农牧民61人次,有效提升其生产技能与经营水平。
园区还积极吸纳当地农牧民优先就业,目前已直接带动200余人稳定就业。通过这一机制,农牧民不仅能获得稳定种养收益,还可深度参与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多元增收,有力推动区域农牧业产业化升级与乡村全面振兴,确保产业红利惠及百姓。
从乌兰现代农牧科创园“以工哺农”的实践,到“塞上自然”娟姗牛奶亮相中蒙博览会,可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打破产业壁垒,实现工农互促。凭借工业资本反哺农村、工业技术赋能农业、产业工人带动农民转型,资源型地区同样能走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技与传统交融,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当智能装备邂逅草原牧歌,现代管理嫁接农耕文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产业园的崛起,更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