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八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暨第十一次全国企业营商环境研讨会在京举行。峰会以“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拓展园区合作新空间“为主题,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指导,《中国企业报》集团主办,中青宝上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山西鹏飞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上海菌小宝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伍衍生命国际健康产业集团、山东安然纳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恒途矿业有限公司、北京泽亨律师事务所、广州梦尔达科技有限公司支持。北京泽亨律师事务所主任张雪峰出席会议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内容: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由习近平主席提出至今,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23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成为纪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最隆重的活动,此次活动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同年11月,中国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布局下,中国企业海外业务的开拓不仅是现实需求,也是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经济、走向富民强国和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必然。同时,我们应清醒认识到,“一带一路”沿线涉及的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相关情况复杂,中外法律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贸易因此可能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中国企业高质量“走出去”的机遇与风险同在。

  一、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法律体系差异显著,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法律体系带来的法律问题及风险,重点包括税收合规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劳工用工风险、环境合规风险等。

  (一)税务管理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税制差异风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税制差异大,企业可能面临重复征税、未充分享受税收协定待遇、转让定价、资本弱化等问题。二是常设机构风险。企业在海外设置的常设机构,需要在当地履行纳税义务,可能面临额外的税务成本。三是投融资回报的重复征税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利息、股息和资本利得的税务处理不同,可能导致在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回报面临重复征税。四是税收协定的适用。中国与沿线国家签署的税收协定可能有助于降低税务风险,但适用税收协定的范围、条件和具体优惠不尽相同,需要仔细斟酌。五是税务争议税务检查和稽查风险。企业在海外运营过程中可能因税务事项与当地税务机关发生争议,需要通过相互协商程序解决。企业可能面临东道国税务机关的税务检查和稽查,需要确保税务合规。另外,东道国法律环境的不确定性,如税法变动、法律解释不一致等,也可能导致税务风险和成本增加。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风险。随着国际竞争、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也日趋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正在成为商业竞争、国家竞争的有力武器。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着严峻的知识产权挑战。海外投资经营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侵权、知识产权实施及交易的法律风险。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以及知识产权作为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应当从两个维度来防范风险。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同时对技术创新成果及时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保护。尤其要重视对商标注册、专利申请、技术秘密的保护。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可能遭到比国内更为严厉的指控。如被当地企业起诉侵犯知识产权、被东道国提起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调查。这就需要“走出去”的企业具备跨国知识产权管理和风险防控的能力,健全系统的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机制,应对知识产权风险。

  (三)劳动用工的法律风险。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劳工权益的保护标准存在差异,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涉及当地用工以及国内外驻外派员工以及劳务派遣员工。为确保用工合规,避免因劳工问题引发的法律风险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劳动关系认定与劳工权益保护。外派员工与境内企业的劳动关系可能存在认定问题。企业在海外投资时需特别注意薪资福利的沟通与协调问题,避免触犯平等劳动及反歧视相关的法律。二是劳务输出法律风险。包括不平等招工、忽视民族问题、性别问题等。三是裁员法律风险。在进行跨国投资并购时,裁员是常见问题,企业需特别注意所在国有关裁员力度、裁员补偿等方面的法律。四是法律意识淡薄问题。部分企业领导和管理层法律意识不强,可能以国内思维处理境外事务,从而蕴藏极大的法律风险。五是合同观念缺乏。企业可能缺乏严格的合同观念,导致在合同条款谈判、订立、履行等过程中未能有效管控风险。此外,劳动法律政策具有极强的地域属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法律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海外用工时,应充分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合理设计劳动合同,加强内部管理,重视与当地工会的沟通与协调,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争议解决机制,以降低法律风险。同时,企业还应关注沿线国家法律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用工策略和管理模式,确保合规经营。

  (四)环境保护的法律风险。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低碳减排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环境保护成为各国政府审查投资项目的重点参考因素。因此,中国企业在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时,要注意如下环保风险:一是东道国环保法规的遵守风险。各国的环保标准和法规可能不同,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当地的环保法律,否则可能面临罚款、项目暂停或取消,甚至刑事责任。二是项目审批和运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估风险。企业在项目启动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在运营过程中持续管理环境风险。三是社会和非政府组织的抵制风险。当地社区和环保组织可能因担心环境破坏而反对项目,导致项目延误或取消。四是国际环保标准的风险。国际社会对环保的要求日益严格,企业需要遵守国际环保标准,否则可能影响企业声誉和未来的国际业务。案例: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因政治变动和环境问题被暂停,导致中方企业损失巨大,但最终通过谈判解决了问题。中石油和中石化在蒙古、印度尼西亚的项目:遭遇当地环境组织的抵制及政府环境规制问题。据此,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时,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环境法律风险:一是要进行详尽的环境影响评估、遵守东道国的环保法规、与当地社区和环保组织沟通合作、建立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二是要关注国际环保动态。密切关注国际环保法规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策略。三是要寻求专业法律和环保咨询:在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寻求专业法律和环保咨询,以确保合规。

  二、应对策略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下,中国企业出海面对上述法律风险,可以考虑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一是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在投资决策前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包括法律、环境、社会和政治等方面。建立风险识别框架,购买政治风险保险,实时监测国际和国别政治经济变动。评估潜在政治法律风险对企业业务的影响。二是加强合规管理。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和国际规则。建立内部合规体系,包括合规政策、操作流程、员工行为准则等。适应当地法律变化,关注东道国法律政策变动,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三是重视法律顾问与团队。组建具有不同法域背景的律师团队,以应对不同国家的法律挑战。与当地法律顾问合作,了解和适应当地的法律环境。四是文化融合与社会责任。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加强与当地社区的沟通和融合。五是政府与企业信息共享与合作。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企业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政府、行业组织和其他企业共享风险信息。

  总之,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会必然更多,在深入嵌入国际市场的同时,企业走出去的法律风险依然存在。但中国企业只要能树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充分地利用法律及相关专业人士的优势,充分了解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加强法律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合规经营,是完全可以控制风险,并将机遇和收益最大化,真正迎接“走出去”的广阔蓝海,并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添砖加瓦,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与繁荣的福祉。


点赞(1960)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