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八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暨第十一次全国企业营商环境研讨会在京举行。峰会以“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拓展园区合作新空间“为主题,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指导,《中国企业报》集团主办,中青宝上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山西鹏飞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上海菌小宝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伍衍生命国际健康产业集团、山东安然纳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恒途矿业有限公司、北京泽亨律师事务所、广州梦尔达科技有限公司支持。中国企业联合会原执行副会长、《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冯并出席会议并发布《“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报告》。


  以下为发言内容:

尊敬各位嘉宾,各位企业家:

  大家好!

  下面,由我代表峰会组委会,向大家做《“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报告》课题发布暨案例展示。

  《“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课题发布暨案例展示环节,作为本届论坛新增的特有议程,既是一个专题研究成果的介绍与展示,又是对前七届峰会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它既是对所有参与“一带一路”园区建设者的致敬,也是对未来园区建设做一个形势观察和路径探索。

  诚如大家所知,去年10月18日举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席声明,将第八届“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列入了“多边合作成果文件清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发布这个报告,是对共建“一带一路”第一个十年园区建设收获的理性回顾,也是对未来十年园区建设的热忱期盼!

  《报告》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指导下,在商务部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开发区专委会的学术支持下,具体由“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峰会组委会、《中国企业报》集团等组织撰写。报告以《家园共建,不以山海为远》为题,寓意“国家”和“园区”,共襄并举,互为倚重。报告的主体内容,以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及《中国企业报》记者的持续调研为素材来源,以企业和企业家的需求为观察视角,从“一带一路”园区建设的总体概况、最新进展、时代价值、案例解读以及趋势分析等方面,对十年多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园区、国内“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相关园区,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多年以来,中国海外产业园建设,日益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刚才石军主任在主旨演讲中就提到,在2023年中资企业对外投资中,有四成投向了园区。更何况,在“一带一路”理念指导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主题中,我国境外产业园的发展理念、产业基础、合作平台还在持续跃迁、进阶,因此,就更有必要盘点过去,预判未来。这也是本《报告》策划、立项、编撰和发布的初衷。

  《报告》总体分为六大版块,以“一带一路”产业园建设的时间节点和空间分布为脉络,对包括境外产业园建设的历史轨迹、建设模式、参建力量、投资主体、功能定位、入园条件、发展潜力、最新动态等做了专节或专题介绍。

  《报告》通过大量的事实介绍,证实跟随共建“一带一路”向外延伸的海外产业园,作为国际合作的载体、平台和抓手,不仅打开了中国外贸新格局,提供了产能合作新平台,还为园区所在国贡献了中国智慧和经验,促进了其产业升级,加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链合作。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园区,正在发挥着独特的时代价值。

  《报告》以相当数量的经验总结,认为建设“一带一路”园区,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投资主体的改革创新;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还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要综合调动启用资源要素,更要注重人文价值和人文情怀的弘扬。认为园区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一带一路”园区的重点案例进行解读,是《报告》的一大重点。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多年来,一个个由中国参与建设、管理的境外园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点成面,不仅为全球企业提供跨国发展的广阔舞台,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也为共建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插上翅膀”。

  报告编写组根据《中国企业报》既往调研和相关智库的研究成果,借助网上征集、专家推荐、媒体评价以及自主申报等多个渠道,遴选出包括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中印尼两国双园、中乌姆巴莱工业园、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泰中罗勇工业园在内的近百家发展案例。对所有入选的案例,《报告》按照“2024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创新发展案例”、“专精特新海外园区发展案例”、“一带一路沿线获中资企业青睐的知名园区”三个维度,进行归类呈现,并且,从园区功能、规模、主业定位、产业配套、要素保障等角度,对这些案列园区予以介绍。呈现这些内容,有利于园区之间形成横向对比、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也便于有意向“走出去”的企业,对相关园区有个更全面、更直观的了解。

  《报告》通过既有案例的总结,认为无论是哪种模式、哪个地区的园区,企业永远是园区建设、运营和管理的中坚力量。

  《报告》认为,“一带一路”的园区建设,固然以沿线国家为主,但国内“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园区建设也不可或缺。这部分内容,虽然着墨不多,但观点明确,那就是:作为“一带一路”的共建共享者,我们国内节点城市园区,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重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内外联动,未来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对接境外园区的能力。

  面对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契机,“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园区,正在进入提速增效的高质量发展期。为此,《报告》从建设理念、产业层次以及运营模式等角度分析认为,未来“一带一路”园区将更趋向于“数字”、“绿色”和包容。由此,《报告》建议,要充分重视与国内园区协调配合、双向联动、协同发展,积极推进“数字合作区”、“智慧合作区”建设,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结合风生水起的跨境电商,站在更高层次上,谋划构建跨区域的数字化产业链和数字化园区。

  总之,无论是对过去的总结,或是对未来的分析,《报告》都认为,所有参与“一带一路”园区的建设者,都是“中国故事”、“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创造者。他们通过经济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巨大投入,不但促进了园区所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贡献了“中国力量”,奉献了中国情怀。

  课题报告的发布到此结束。


点赞(1568)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