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创建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既明确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意义,又为新时代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凯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盛新能)党委全面宣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秉承“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的企业使命,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以包容、开放、合作的姿态,以全球视野向国际顶尖水平看齐,通过抱团取暖、合作共赢的方式----加强与各高校、科研院(所)“联姻”,深入开展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开发研究,不断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持续完善创新链条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二、案例理念及涵义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行业激烈竞争以及不确定因素的挑战,如何使企业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课题成果转化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充分释放呢?如何培育产学

  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共同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在哪里”“成果如何用”等的问题,不断促进创新主体----企业充满活力、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效率大幅提升呢?近年来,凯盛新能党委牢牢把握创新第一动力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新机遇,通过产学研融合发展平台,更好地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品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打造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核心圈”,构筑技术和产业“朋友圈”,形成带动广泛“辐射圈”;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强化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做法及路径

  公司党委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业,通过“家底摸排”,精绘“人才需求地图”,实行“量身式”组班、“菜单式”教学、“订单式”培养,运用“外引+内培”的手段,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聚焦高等院校合作 打造高技能人才成长新高地

  深入开展“实施登攀行动、强化素质提升”活动,通过知识培训、技术比武、导师带徒、登攀行动、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技术“孵化”等培训培养的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人才,2022年公司引进本科及以上人才980人,实现引进数量、质量“双突破”。各生产基地另辟新径,与各高等院校“联姻”打造高素质、高起点、高标准人才队伍。

  宜兴新能源与江南大学、甘肃能源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养综合性、素质高、适应性强的能工巧匠型人才。合肥新能源引进专业对口、可塑性强的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充实科研生产第一线和主要业务领域,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梯级发展、技术过硬、素质优良、思想稳定”的人才队伍新格局。

  借力科研院所优势 打造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新平台

  产学研合作是突破关键技术壁垒,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凯盛新能党委锚定新能源国际前沿科技发展趋势,以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为重点,以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丰富产学研合作载体为手段,积极探索和深化产学研合作新路子。

  宜兴新能源搭建产学研联盟,与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武汉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长期合作,实现产品结构创新优化;2022年生产1.6mm超薄光伏玻璃成功下线,既打破由自己保持的行业创新纪录,又不断引领国内光伏产业向轻薄高透发展、向双玻组件发展、向超高功率发展的时代潮流。成都中建材立足国家基础材料产业重大需求,与中南大学、郑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踊跃承担国家科技部十四五“6N级以上超高纯稀有稀散金属制备技术”重大专项。

  赋能技术成果转化 打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凯盛新能党委坚持顶层设计、突出战略引领,依托凯盛科技集团科技创新成果注入,背靠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体系,在延伸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上融入其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突破工艺技术创新“瓶颈”,公司成功转型为以光伏玻璃、发电玻璃为主导的新能源材料产业平台。

  推进工艺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宜兴新能源通过工艺创新,2.0mm及其以下光伏玻璃持续走俏。合肥新能源不断探索开发新产品,首创行业超薄双绒面镀釉背板玻璃、高透打孔面板玻璃。桐城新能源研制防眩光高透、高转换功率光伏压延玻璃,已通过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试和客户端应用测试。凯盛光伏开发屋面发电瓦、铜铟钾硒发电玻璃饰面构件及其保温构件系列等新产品,不断拓展产品应用领域。成都中建材凭借自身在高纯材料提纯领域的雄厚技术实力,成为全球实现从高纯碲及高纯碲化镉材料回收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企业。

  加速成果转化,培育产业转型新动能。合肥新能源承担安徽省“双玻组件用高硬宽谱增透型超薄光伏玻璃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新型光伏超薄(盖)背板专用玻璃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科技重大专项;通过研发“双层膜高透盖板玻璃”透过率达94.2%,达到国内领先水平;“CIGS光伏组件盖板玻璃”2019年荣获“安徽省新产品”。桐城新能源承担安徽省“超薄光伏玻璃强化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科技重大专项通过验收。成都中建材“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关键技术开发”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目前,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单片功率突破339.91W,转化效率达17.7%,创造我国大面积(1.92㎡)碲化镉发电玻璃转化效率新记录。经过合作其资源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得到充分释放。

  发挥激励机制作用 打造产学研能力提升新途径

  激励机制有效挖掘产学研合作新潜能。凯盛新能党委采取激励约束机制,调动科技人员发明创造及实现产业化的积极性。高度重视和加强企业与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并将合作机制和运营效益等作为考核、评价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和企业领导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不断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企业深化改革、能力提升实现新突破。

  四、案例建设成效

  公司党委通过产学研合作,既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了企业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又形成一批行业领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互学共进成为新风尚。在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平台上,双方通过思想交流碰撞、产生共鸣,真正做到方案在产学研中完善,决策在产学研中充实、问题在产学研中解决、成绩在产学研中创造,大家相互学习、博采众长、共同进步。

  文化效应迈出新步伐。促进了中国建材集团、凯盛科技集团先进经营理念、文化理念在公司落地生根,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形成了精准发力、互促共进、互利共赢的产学研融合发展新模式。

  经营效益再创新纪录。通过自建项目、并购重组、协议托管“三轮驱动”方式,逐步形成七个光伏玻璃生产基地和多个托管企业全新格局。产学研合作的实施,既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拓展了产品的应用领域,拉长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又为公司培养了一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为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12%;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8.38%等丰硕经营成果,创造公司成立30年来最好成绩做出了突出贡献。

  智能化赋能发展实现新突破。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快了对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步伐。各生产基地不断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合肥新能源荣获“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瑞昌中建材入选江西省“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以“追‘光’逐‘链’:集聚绿色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为题,报道宜兴新能源“5G智能零碳工厂”在光伏行业创新发展成果。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取得新进展。让各类技术人才在产学研融合发展中充分释放聪明才智,实现人生理想价值。截止2023年底,凯盛新能拥有发明专利103项,实用新型专利258项,参与多项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编写和修订工作。生产实践中,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通过工艺技术创新,研发生产高端光伏玻璃以及铜铟镓硒、碲化镉发电玻璃,成为推动绿色建筑体系建设、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关键功能材料,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凯盛光伏铜铟镓硒组件系列产品首次取得最高级别“中国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成都中建材碲化镉发电玻璃荣获“产品碳足迹证书”;漳州新能源、自贡新能源分别入围福建省、四川省“绿色工厂”名单。

  社会效益开创新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充分展示了公司广大员工锐意进取、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凯盛科技集团玻璃新材料“3+1”战略布局、洛玻集团“1234”发展思路、打造“四位一体”头部企业、建设世界一流新能源材料产业集团,奋力谱写新时代凯盛新能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得到公司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动能。

  五、案例建设启示

  经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实施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既大幅提升工作质效;又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公司决胜市场、持续实现盈利目标的“制胜法宝”。

  突出营造与时俱进工作氛围。产学研创新的过程,既是崇尚学习、取长补短、潜心钻研的过程,又是你追我赶、相互借鉴、奋力超越的过程。紧扣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干部人才队伍目标,深入开展“实施登攀行动、强化素质提升”活动,2023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38个、13490人次接受教育;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新提拔干部10名、59名骨干人才进入后备干部人才库。

  突出加强过程控制管理。定期对产学研融合发展议题、目标、任务、阶段性成效等进行分析、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完善举措,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过程控制管理取得实效。

  突出表彰奖励同步推进。对于突出贡献者,公司党委将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经济上奖励、政治上吸纳入党、生活上关心照顾等,逐步形成以机制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工作环境,积极营造“尊重科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工作氛围。

  通过实践,凯盛新能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高精尖的光伏玻璃、发电玻璃原创技术策源地,协同发展新高地,把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推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供稿:凯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韩君啸 孙轶彬 晁晓辉 任颖 陆珍茹 李金洛)

点赞(1807)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