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米深井蜿蜒的巷道中,一辆辆蓝黑色自行车往来穿梭,成为井下运输网络的重要纽带。为确保这条井下“绿色通道”安全高效运行,今年以来,淮河能源西部煤电集团色连二矿积极探索创新,构建了井下自行车全生命周期维保体系,以标准化流程、数字化跟踪、循环化利用三大抓手,打造了矿井独具特色的自行车管理新模式,为井下安全骑行保驾护航。
闭环管理,从“人车互检”到“健康档案”
“老张,骑车前可别忘了‘三查三报’,这安全可马虎不得!”通风综合队小杨一边检查自己的自行车,一边提醒身旁的老张。每次用车前,该矿骑行人员都要严格执行“三查三报”,即仔细检查轮胎气压、制动灵敏度以及传动是否存在异响。“放心吧,都记着呢。”老张边查看车胎边应道。突然,老张皱起眉头,“坏了,这刹车好像有点不对劲。”他熟练地掏出手机,扫描车身二维码,开始自主报修。“现在报修可方便了,以前发现问题,得费好大劲汇报,现在扫码就可以解决问题。”
这种“使用者即第一质检员”的机制,极大地缩短了自行车故障响应时间,被标记的车辆经修旧利废市场专业维修人员检查修复后,不仅可以恢复基础功能,还会获得专属电子档案。“以前修车就像破案,得询问好几个人,费尽周折,现在拿出手机扫描车架上的二维码,就能实时查看车辆信息、保养、配件更换记录等关键数据,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该矿物资管理科修旧利废市场副班长刘建介绍道。
六道工艺,打造“金牌级”维保标准
每日,该矿井下自行车的维护保养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自行车使用人在休班前,会将故障自行车升井,交给物资管理科修旧利废市场。“师傅,我这车子今天骑着感觉链条有点问题,麻烦帮忙瞅瞅。”职工小王将车交给维修人员老方。“行,你放心,到我们这儿肯定给你修好。”老方爽朗地应下。
在修旧利废市场车间,精细化的自行车维保工艺流程清晰呈现。首先是清洁与润滑环节,维修人员使用清水和清洁剂,仔细冲洗车架、链条、齿轮等部件,待干燥后,再为关键部位涂抹专用润滑油,让每一辆自行车都能在顺畅的运转中开启新的工作旅程。紧接着进行螺纹连接检查,全面紧固螺栓、螺丝等连接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松动的细节,保障车辆结构的稳固。制动系统的调整至关重要,维修人员会仔细检查刹车垫片的磨损情况,按需更换,并调节刹车杆张力,使其达到灵敏状态,为骑行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在轮胎气压检查中,确保气压充足,让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既能保障骑行安全性,又能具备良好的操控性。链条保养同样不容忽视,检测链条磨损度,一旦发现链条松动或严重磨损,便立即进行更换,同时对链条进行清洁和润滑,让动力传输更加稳定。此外,维修人员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对需要更换的零配件及时更换,确保自行车的每一个部件都处于最佳状态。
数字赋能,实现“无缝对接式”周转
维修人员完成保养后,通过扫描自主开发的二维码,将详细的维保记录、配件更换情况、现场维保照片以及维保结论准确无误地填写上传,并建立起完善的自行车维修保养档案。用车人员可随时通过二维码查看车辆维保进度,修复完成后,维修人员会及时通知自行车使用人,检查确认无质量问题后,即可办理相关领用手续,并做好领用台账登记。
据统计,截至3月14日,井下自行车维修保养工作成绩突出,共完成114辆自行车维修保养任务,其中112辆已发出并投入使用。平均每日维修完好6辆,且维修周期压缩至2小时。目前,一季度井下自行车维修工作已实现全覆盖。这些经维修保养后焕然一新的自行车,再度投入井下使用,为井下作业人员的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该矿通过持续推进井下自行车维修保养工作,延长了自行车的使用寿命,降低了运营成本,为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出行筑牢了防线。下一步,该矿将继续把这项工作做深做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矿井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