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智库团队赴黄埔区新龙镇大坦村考察研讨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赋能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实现乡镇(街道)“六有”、行政村(社区)“三有”的目标,切实缩小基层在应急管理能力方面与目标的差距,探索进一步全面提升城市基层减灾能力的创新做法,持续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日前,广东省高校新型智库——暨南大学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行走湾区——统筹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调研观察之“行走大坦村”调研在广州开展。暨南大学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院长、党的建设与公共安全治理研究院院长卢文刚带队前往广州市黄埔区新龙镇大坦村开展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实地调研考察与交流指导,黄埔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谷林副局长、区综合减灾和物资保障科、新龙镇应急办、大坦村居委会等负责人和有关同志一同参加。



  大坦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新龙镇东南部,面积2.9平方千米,北邻九楼村,西邻迳头村,南邻麦村,东邻增城。常住人口2118人,户籍人口1985人,下辖10个自然村和9个经济社,2023年入选“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2023年12月被命名为2023年度广州市健康社区(村)。大坦村是一个拥有貔貅和吴宗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乡村,大坦村积极探索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组建貔貅舞队开展商业演出,带动大坦村发展旅游业,发展新型乡村经济,也成为了黄埔文化的鲜亮品牌。



  在黄埔区应急管理局和新龙镇应急办相关负责人及大坦村居委会主任的陪同下,暨南大学智库团队首先实地参观考察了大坦村应急避护场所、微型消防站和安全应急体验馆等处,深入了解大坦村所开展的突发事件预防、准备和应对处置相关工作。在大坦村负责人的介绍下,暨南大学智库团队现场观察了目前可容纳300人的大坦村避护场所功能分区,调研团队对新龙镇安全应急体验馆进行了参观考察并现场试用了VR设备,体验安全应急体验馆进行应急知识宣传科普和互动演练的重要性与有效性,暨南大学智库团队对新龙镇建设的安全应急体验馆表示了充分认可,正是通过互动和体验的方式,才能切实提高居民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社区的安全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座谈研讨会议上,暨南大学智库团队首先观看了《黄埔区倾力打造“三位一体”新时代安全社区》视频,整体了解黄埔区近年新时代安全社区建设情况。紧接着由区应急管理局谷林副局长和区综合减灾和物资保障科负责人介绍分享黄埔区为提升社区减灾防灾能力采取的各项举措。

  区综合减灾和物资保障科负责人表示,近年黄埔区完善了应对四类突发事件的预案体系,建设“九项工程”提升黄埔区防治能力,将工作重点放在黄埔区基础性综合减灾防灾能力的建设。近年黄埔区拨款1.2亿专项资金用于乡镇、社区应急基础物资和场所的配备建全,探索“1+10+118+N”的物资体系模式,提升基层自救互救能力。全区现拥有124个避护场所,鼓励各社区和乡村结合自身特色,长期性持续性开展应急知识宣教活动、应急物资储备和场所维护。

  谷林副局长分析介绍了黄埔区“三位一体”综合减灾防灾能力建设的难点和痛点,对黄埔区基层社区的建设成果表示了肯定。谷林副局长表示,突发事件通常时间短、传播速度快,常伴随着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不能仅靠上级的协调调配,必须加强基层自救互救和自治能力,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次生衍生灾害,为此黄埔区近年持续强化基层减灾防灾建设工作:

  一是做好基层基础保障。支持各社区17万元专项资金开展基层“十个有”建设,除了应急照明灯、大喇叭、应急避难场所、风险地图标牌、应急值守一体系统这些设备,结合黄埔区自然灾害多为城市内涝这一现实情况,要求配备排涝机器人和水陆两栖车,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基础保障。

  二是鼓励乡镇机构跨界合作,整合资源。应急救援团队成员不应仅局限于党员干部,还可以扩大物业人员和志愿者等人的比例,以大坦村为例,原有的貔貅舞队成员就可以加入到应急救援团队当中,壮大基层救援队伍。

  三是加大应急队伍训练工作。目前基层应急人才还不够多,对部分应急设备和物资的使用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影响到救援工作。因此,要加大应急队伍培训和演练活动,夯实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



  新龙镇应急办陶定贵主任对近年新龙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新龙镇的整体安全治理情况做了分析,介绍了乡镇层面对于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视程度以及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具体投入情况。陶主任表示,新龙镇应急管理机构健全,保留了应急管理办公室,便于应对突发事件的统筹协调和信息传达。此外,新龙镇重视乡镇社区物资设备的全覆盖,除“十个有”以外,视乡镇社区具体情况还配备了无人机和消防车辆以供快速响应突发事件。其次,新龙镇各村明确了应急综合救援队,队伍成员由党员干部、村民和志愿者组成,定期会举行救援队伍的训练和培训,切实提高基层救援人员的应急能力。最后,新龙镇高度重视应急知识的宣教活动,在各村门口设立了电子宣传屏,便于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应急知识,每季度组织各单位学习相关政策和应急知识,增强了应急干部和团队的安全意识和救援能力。

  在调研中暨南大学智库团队了解到新龙镇目前每年有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三防”物资配备,已实现每家每户有一个灭火器,为应对电动自行车上楼自燃的情况,新龙镇加装充电桩,已实现平均每家每户2个充电桩。新龙镇也结合实际,与第三方合作建设排涝队驻扎乡镇,以便能够快速响应突发洪涝情况。

  随后,大坦村村委会主任对大坦村基本情况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进行了介绍分享。近年大坦村在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作过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尤其是在创建综合减灾“三位一体”工作过程中,结合本社区实际,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利用积分制鼓励乡村党员干部和村民参与到相关应急知识宣教活动和志愿服务之中,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应急意识,也能够使村民们在活动之中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在参观考察与听完相关分享介绍后,暨南大学卢文刚院长围绕黄埔区新龙镇和大坦村基本情况、历史灾害和综合减灾防灾能力建设等方面,与黄埔区应急管理局和新龙镇应急办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进一步互动沟通探讨。卢文刚强调,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围绕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要求强化基层应急力量和基础建设,完善乡镇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培育社会救援力量,强调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通过理顺统分结合、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多方协同的防灾减灾救灾格局。要求强化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指挥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构建“防抗救”一体化治理模式。强调推动全民安全素质提升,倡导“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社会共识,要求推动安全宣传“五进”活动,通过常态化应急演练、公益宣传等方式普及防灾避险知识。这些系列论述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系统回答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战略定位、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为新时代提升国家综合防灾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需要我们持续深入学习,认真结合实践深入贯彻落实。卢文刚还就进一步统筹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大坦村进一步利用本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与应急宣传教育活动融合,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村民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通过整合资源提升社区风险排查、完善监测预警、强化补短板强弱项建设,打造大坦村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亮点特色等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沟通交流。



  暨南大学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及党的建设与公共安全治理研究院“从湾区出发.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团队代表、“暨南大学‘党建+安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代表表加了此次调研活动。

  撰稿:任莹莹、卢斌(暨南大学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

点赞(1729)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