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双循环”格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出海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出海成为了重点热议话题,中国企业出海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在此时代背景下,常州大学中国企业出海研究院于近日正式成立。
适应“全球化”新形势
据商务部、国家外汇局统计,2024年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59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3%,覆盖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占比达29.7%。新能源、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中国企业正在全球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然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合规要求的提高等,均对企业出海战略决策与风险应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中国企业出海研究院的成立,正是为了适应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形势而来,是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探索。”在中国企业出海研究院第一次筹备会上,常州大学校长陈海群表示,拟将组建的中国企业出海研究院,将立足长三角产业高地,面向全国,充分整合政产学研资源,打造集战略研究、企业咨询、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国企业出海服务平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走进去、融进去”提供全链条支撑和全方位指导,助力破解全球化进程中的痛点与难题,真正实现全球化发展。
在当天筹备会上,来自常州大学和《中国企业报》集团的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企业出海研究院的成立“正当其时”。专家们指出,按照常州大学经管学科的发展思路和《中国企业报》“一专三全”的战略规划,新成立的研究院应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同时,要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研究,深入分析全球产业发展趋势、政策法规变化以及文化差异,通过搭建境外中资企业服务基地、举办企业出海培训班以及发布行业研究报告等,全方位助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国际竞争力。
高校首个“企业出海智库”
常州大学中国企业出海研究院,由常州大学和《中国企业报》集团,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建而成,成立后将成为国内首个聚焦中国企业出海研究的高校研究机构。
常州大学作为江苏省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高校,在能源化工、安全工程、国际经贸等领域积淀深厚,拥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含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等。学校将整合校内吴敬琏经济学院、史良法学院、跨文化研究院等学科资源,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常大智慧、常大方案、常大力量,为国内高校的产教融合提供新范式。
创刊于1988年的《中国企业报》,作为一家有近40年发展历史的中央级媒体,创刊以来,始终恪守“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的办报宗旨,在财经报道方面已形成独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为推动企业和园区的发展,发挥着独特作用。面对报业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企业报》早在2010年就提出专业化财经媒体、全媒体发展格局、全球化资源整合、全产业链价值服务的“一专三全”的战略。这次,与常州大学合作成立中国企业出海研究院,将助力《中国企业报》在智库型媒体建设上扩面提质。
中国企业出海研究院现设五大研究中心,具体包括企业创新研究中心、企业出海政策研究中心、国际化人才研究中心、文化出海研究中心、海外发展安全研究中心。五大中心多层面地构建了服务中国企业出海的落地渠道,致力于打造一站式出海服务平台。
为中资出海注入新动能
当前,随着国际经贸形势的急剧变化,中国企业出海已经进入了新阶段,面临的问题将更具研究价值和必要。当此之时,常州大学率先成立国内首个“中国企业出海研究院”,无疑恰当其时助力中国企业精准“走出去、走进去、融进去”,这也是指导中国企业出海研究长远发展的根本,将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常州作为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制造业根基深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企业出海研究院”的成立,将进一步深化常州大学与地方产业的融合,助力常州大学打造更国际化、更高水平的研究平台,精准对接企业在技术转移、市场准入、本地化运营等方面的需求,推动区域产业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生态出海”升级。
“研究院的成立,不仅是应对全球化挑战、推动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更是常州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践和生动样本。”常州大学中国企业出海研究院执行院长苏赢表示,中国企业出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已是时代所需,大势所需,未来所需。中国企业出海研究院深度整合国资和央企的案例优势、整合中国国资报道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智库优势,对推动常州产业升级具有巨大作用,更能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赢得更多机遇,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