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生肖文化的独特性,源于中华生肖文化母体。它以淮河之水为墨,以涂山之石为纸,将自然灾害、历史记忆与生存智慧写入生肖叙事,最终凝练成一部充满烟火气与英雄气的“淮河生灵史诗”。这种既扎根大地又仰望星空的魅力,正是其超越地域、触动人心的根源所在。以下从文化共性与独特性两个维度解析其深层原因:



  一、淮河流域生肖文化作为中华生肖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共性体现

  1.文化基因的延续

  淮河流域的生肖文化承袭了中华文明对自然万物的图腾崇拜与天人合一理念,十二生肖的动物选择、排序及象征意义(如鼠表机敏、龙主祥瑞)与中华文化体系一脉相承。例如,在怀远涂山的“朝禹会”中,巫者戴蛇形面具跳雩舞求雨,孩童扮猴相随,暗合“蛇引云,猴唤风”的古谶。从考古发现来看,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约7300年前的器物中,就有孕猪形态刻画符号以及泥塑猪等与生肖动物有关联的物件,这些远古遗存都蕴藏着生肖图腾文化的现象。

  2.农耕文明的根基

  生肖文化与农耕社会紧密关联,淮河流域作为传统农业区,牛、鸡、狗等生肖所代表动物的“耕、鸣、守”功能被神化,契合中华文化“以农为本”的价值观。

  3.伦理道德的投射

  生肖动物的品德象征(如虎之勇、羊之和)为内容的文化表达与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相通,成为道德教化的载体,体现中华文化对人性与兽性的哲学思辨。例如,淮河流域关于虎的民俗,既融合了中原文化的虎崇拜传统,又渗透着江淮地区独特的自然敬畏与生存智慧,成为地域文化中充满生命力的符号。

  二、淮河流域生肖文化的独特魅力

  1.自然地理的烙印:表现为水患抗争叙事和南北过渡特性

  水患抗争叙事:淮河频发的水灾催生出“镇水灵兽”主题,如神牛开峡、玄犬衔符、金鸡镇妖等传说,将生肖动物与治水英雄(如大禹)结合,形成“人兽共战自然”的史诗叙事。传说大禹治水时,涂山有白虎相助疏通河道,至今岩壁上仍留有形似虎爪的天然石纹,当地人视其为神迹,民间称为“白虎岩”。

  南北过渡特性:地处南北交界,生肖形象兼具北方的雄浑(如石雕虎)与南方的灵秀(如蚌埠剪纸猴),形成刚柔并济的美学风格。

  2.历史与信仰的层积:表现为大禹文化的浸润和多元信仰融合

  大禹文化的浸润:涂山作为大禹娶妻、会诸侯之地,生肖传说常嵌套于禹王治水框架内(如灵猴凿峡助禹),赋予故事历史厚重感。

  多元信仰融合:道教“玉帝封生肖”、民间巫术(拴猴石、鸡血石镇宅)与儒家伦理思想交织,形成“神—人—兽”共构的信仰体系。在蚌埠双墩春秋墓出土的青铜器和金箔上,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蛇的造型和纹样,这些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上古时期淮河中游地区把蛇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反映了古淮夷地区“夷”族氏族文化特征。

  3.民俗实践的地方化:表现为物象化符号和仪式时空再造

  物象化符号:将传说具象为地理标识(如荆山峡灵猴石雕),使生肖文化“可触可感”;非遗技艺(如布老虎、剪羊纸)则将信仰转化为日常器物。

  仪式时空再造:春耕祭牛、端午挂艾虎、元宵舞猴灯等习俗,将生肖崇拜嵌入岁时节令,形成“神圣时间”与“世俗生活”的共振。

  4.生存智慧的凝练:表现为实用主义精神和逆境中的乐观

  实用主义精神:生肖民俗多直指现实需求,如当地仍然流行的如“石犬蹲门”防盗、“拴猴石”保童,“鸡血石镇宅”(地基四角奠基石上涂公鸡血认为可防“阴邪侵宅”)等,体现了淮河先民以各种文化技术形式为手段,探索对抗自然威胁的智慧。

  逆境中的乐观:将水患频发之地化为“神兽战场”,借生肖叙事传递“人定胜天”的信念,如歌谣“金鸡三唱,淮水安澜”中的诗意抗争。

  总之,淮河流域的生肖文化,既承载了淮河儿女对家园安宁的深切祈愿,又通过生肖动物的具象化,将自然信仰与世俗伦理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成为守护一方水土的精神图腾。

  三、生肖文化成为淮河文化的重要基因

  淮河流域作为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其十二生肖传说融合了农耕文明与水患治理的历史记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版本。相传大禹治淮时,涂山脚下聚集了十三灵兽(十二生肖和龟鳖),协力疏浚河道。功成之日,禹王于荆山铸九鼎,邀百兽赴会封神。老鼋驼碑镇水有功,却因体笨误了时辰,与生肖位失之交臂,遂成淮滨“鼋将军庙”的由来。以下是撷取的淮河流域生肖民俗化的部分传说:

  1.生肖鼠的传说。相传,淮水神灵在传授治水技艺时,特别强调了鼠的智慧。据说,淮水流域的百姓在遇到困难时,总能从鼠的聪明才智中找到解决之道。淮河流域古人有“鼠咬天开”的传说,由该传说衍生出正月“填仓节”,百姓用面塑十二生肖祭仓神。

  2.神牛镇水患的传说。相传上古时期,淮河水患频发,洪水肆虐,百姓流离失所。大禹治水时,曾得一头神牛相助。此牛通体金黄,力大无穷,能开山裂石,疏通河道。神牛用双角拱开堵塞的山岭,引导洪水东流入海,终使淮河恢复平静。百姓感念神牛的恩德,将其奉为“镇水灵兽”。后来,玉帝在制定十二生肖时,因牛治水有功,特赐其位列生肖第二位。自此,淮河百姓不仅将牛视为农耕伙伴,更相信属牛之人天生带有稳重、坚韧的品格,能庇佑一方平安。

  3.“九牛二虎一只鸡”的传说。在黄河改道进入淮河以后,淮河流域的水患不断,周边的百姓都将水患的祸根归为妖龙所为,于是有了“九牛二虎一只鸡的传说”。古代百姓认为洪水是河中蛟龙作乱所致,需借助神兽之力镇压。传说大禹治水时,曾用“九牛二虎”镇住河妖,后人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一只鸡”的细节,九牛二虎合力压制蛟龙,雄鸡啼鸣则令邪祟退散,形成完整的民俗意象。这一传说至今仍在淮河流域口耳相传,成为中华农耕文明与自然抗争的集体记忆符号。此外,淮河流域的花鼓灯也通过丑牛形制的“牛头灯”与辰龙造型的“旱船灯”对舞,以演绎治水神话。

  4.“白虎神君”的传说。相传古时淮河两岸山岭密布,常有魔兽出没伤人,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年,山中突现一只通体雪白的巨虎,口衔灵芝,踏云而行。白虎所经之处枯木逢春,山泉复涌,更驱逐了害人的魔兽。百姓认为此虎是山神化身,遂在山脚建庙供奉,称其为“白虎神君”。自此,淮河流域百姓相信属虎者天生勇武果敢,能震慑邪祟,尤其推崇白虎为祥瑞之兆。长此以往,淮河民间认为虎能震慑“五毒”(蛇、蝎、蜈蚣等),故儿童穿戴虎头帽、虎头鞋,佩戴布老虎香包,寓意驱邪保平安。

  5.生肖兔的传说。在淮河流域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年兔生肖的每个家族都有兔宝宝出生。一天,一只黑猫闯进兔生肖的家园,正当兔子们惊慌失措时,一位神秘的白胡子老爷爷出现,告诉它们黑猫其实是上天派来的守护神,有保护它们的神奇力量。从此兔生肖们与黑猫成为好朋友,共同守护着淮河流域的和谐与安宁。

  6.生肖龙争魁的传说。相传,淮河水君青龙本为头名,却让位酉鸡。原来淮河流域百姓自古“晨拜龙神庙,暮供昴日官”,因鸡鸣破雾为船家指航,禹王特令龙鸡共掌昼夜,故今淮河流域民间仍流传着“龙鸡共掌昼夜”的故事。

  7.“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从前淮河边上有个教书先生丰,他在妻子难产去世后独自带着儿子象生活。丰在回家路上救了一条小花蛇,带回家后儿子象也很喜欢并精心喂养。小花蛇长大后被放生到芦苇荡。丰去世后,象不学无术、好吃懒做,生活陷入困境。花蛇回来报恩,让象挖下自己的一只眼去换钱。象挥霍完钱财后,又想取花蛇的胆,花蛇不同意,象便想杀蛇,最终被花蛇吞进腹中。在蚌埠地区还有许多与生肖蛇相关的俗语、歇后语或吉祥话。比如“蛇盘兔,必定富”这句俗语,既体现了蚌埠地区的方言特色,又包含了人们对财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8.“白羚渡淮”的传说。相传大禹治理淮水时,今蚌埠怀远涂山一带洪水滔天,百姓困于山岗。某日,一只通体雪白的巨羚从天而降,立于淮河波涛之上,其蹄踏水成路,引渡灾民到安全的地方。白羚还以角抵开淤塞的河道,助大禹疏导洪水。洪水退去后,白羚化为一座形如卧羊的“白羊山”,守护着淮河两岸。玉帝感其仁德,将羊纳入生肖,并赐其“未”位,象征万物丰茂、五谷成熟之吉时。自此,蚌埠百姓视白羊为祥瑞,属羊者被认为性情温和、善解人意,能聚家族福气。此外,还有白山羊智渡的传说。相传,在淮河流域古渡口竞赛时,有白山羊借芦苇浮排巧渡险滩。为此,淮河流域有孩童戴“羊角帽”祈智的传统,此外,渔民则有在船头系羊毛辟邪习俗。

  9.“灵猴凿峡”的传说。相传大禹疏导淮水至涂山时,遭遇蚌埠荆山峡山岩坚硬如铁,民夫凿石数月难开。一天夜晚,有只金毛巨猴从天而降,手持石斧,口吐人言:“吾乃昆仑山神猿,奉天命助尔开山!”言罢挥斧劈石,火星四溅间,山崖崩裂,水道遂通。神猴功成后欲归仙山,却被百姓苦苦挽留。它心生慈悲,拔下一撮毫毛抛入淮河,化作千百石猴散落两岸,镇守河道。玉帝闻其功德,封猴入生肖,位列第九,并赐“申”位(申时日落猿啼),象征智慧通达、官运亨通。自此,蚌埠人视猴为“破厄灵兽”。

  10.黄耳犬镇堤的传说:相传,在淮河流域,黄耳犬因守护荆山堤坝裂缝三日三夜,爪印化作堤上镇水铁兽(今蚌埠闸仍有其石像)。蚌埠旧时“石犬蹲门”的习俗至今仍有沿袭。一些富户宅院门侧常立一对青石犬雕,左犬口衔铜钱(纳财),右犬足踏鬼面(镇邪),尤以怀远石雕技艺闻名。

  总之,淮河流域的生肖文化作为中华生肖文化的重要分支,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其独特魅力源于自然环境、历史积淀与文化交融的多重作用。这些传说虽无史籍确证,却深刻反映了淮河先民与自然抗争的集体记忆,以及生肖文化在农耕文明中的神圣地位。

  淮河流域生肖文化在传承中华生肖文化的同时,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融合了淮河两岸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和艺术特色,丰富了生肖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赋予了生肖文化更多元的文化价值,使生肖文化在淮河流域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它作为淮河流域特有的遗俗密码,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这种将治水史诗、物候历法与动物崇拜相结合的叙事体系,使得淮河流域生肖文化呈现出“半部在《山海经》,半部在耒锄间”的独特气质,成为解码淮河文明的重要基因片段。



  作者简介:

  韦诚,男,1984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1995年被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破格为副教授,中国亚太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安徽省分会秘书长、安徽省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和安徽省优秀科普作品获得者,第二届中国·昭明文学奖、第七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获得者和第四届华夏散文奖获得者等。

  历任中共蚌埠市委讲师团研究室主任、蚌埠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淮河》杂志副主编、市委党史办副主任、龙子湖区副区长、蚌埠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二级调研员)、蚌埠市人大专职常委、蚌埠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等。曾被评为安徽省讲师团系统干部理论教育先进工作者;安徽省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先进个人;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根据皖人发【1999】34号文件享受提高退休标准5%待遇。

  代表著作有《方法论系统引论》《方法学——科学发现的理论基础》《思维觉醒:走向成功的36法》《千重山万重水——哲学意义上的旅游和文化》《十二生肖传奇》(中英文版)《走近动物系列丛书》(中英文版)《十二生肖与酒的传奇》和《青年干部成长论》等。多篇学术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哲学原理》《新兴学科》《自然辩证法》及《中国哲学年鉴》《哲学动态》《文摘报》《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收入。

  业绩被收入联合国国际人才计划委员会主任乔·安东总编的《人类主流人物辞库》(第86卷,华人版),张岱年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当代中国人才库》《当代中国管理创新专家》《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华人突出贡献专家名典》《世界名人录》和《蚌埠人物志》等。


点赞(1335)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