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有企业正处于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采购与酒店业务作为资金密集、资源富集、廉洁风险高发的重点领域,其作风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与政治生态的持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践伟力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十年来,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车轮上的腐败”,从规范公务接待到严查“小金库”,作风建设成效显著。具体到采购和酒店业务领域,有三大根本性转变:
行为逻辑转型,从“被动约束”到“主动规范”。通过常态化警示教育,业务部门从“怕查不敢违”转向“知止不想违”。例如,唐韵分公司已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纳入员工日常培训必修课,明确“接待标准不超红线、服务流程不搞变通”的铁律,近两年公务接待违规投诉为零。
管理模式转型,从“粗放管理”到“精准防控”。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水利电力物资集团有限公司采购制度,不定期对正在执行的采购合同进行分析,对发现的问题、漏洞进行总结,在下一阶段采购过程中进行整改,避免出现利益输送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现象,真正实现“阳光采购”。
治理体系转型,从“短期整治”到“长效治理”。以审计整改为导向,开展“采购管理提升”行动,全面狠抓采购管理,进一步提升采购管理水平。如唐韵分公司结合审计问题整改,建立合规、审计、纪检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并嵌入到各管理环节中,持续加强采购需求和成本管控,全过程引入法律顾问,确保合规经营,有效防范风险。
业务领域作风建设面临的深层挑战
尽管成效显著,仍存在两类结构性矛盾。一是隐性风险持续渗透。供应商通过“长期合作”“情感维系”等名义实施利益围猎,新型“软性”违规手段辨识难度增大。二是制度执行存在温差。对商务接待纪念品赠送、节庆活动费用标准等模糊地带缺乏操作指引,基层自由裁量权过大易引发执行偏差。
深化作风建设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机制
制度建构,织密精准防控网络。动态化制度“体检”机制,每年对采购、接待等高风险领域开展漏洞扫描,重点厘清三类边界:商务接待纪念品,限定自有文创产品;节庆活动,禁止购买礼品,人均费用严控标准;差旅会议,实行预算刚性约束与事由必要性审查。可视化流程再造。将招标采购、接待审批等复杂流程转化为“一图读懂”操作手册,张贴于办公区显著位置,实现“按图索骥、照单操作”。
监督创新,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群众性监督网络。在职工代表中选聘“作风建设观察员”,赋予随手拍、直报权,建立“发现问题-纪委受理-限时反馈”闭环。配套设立“作风建设标兵”评选,强化正向激励。关键岗位承诺制。干部职工签订《作风建设承诺书》,公开承诺“管好自己、带好队伍”,通过“关键少数”示范带动全员跟进。
精准治理,实施靶向攻坚行动。双周期专项检查。由纪委牵头成立督查组,实施“上下半年双循环”检查。上半年聚焦礼品收送、超标准接待、单次接待费用超标率,下半年则聚焦采购定价、节庆铺张浪费、预算执行偏差率进行检查。清单化整改问责。建立“问题-责任-整改”三张清单,纪委按月督办进度,对纸面整改、虚假整改的启动“一案双查”。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在采购与酒店等高风险业务领域,需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作风建设深度融入经营管理。思想根基上,通过常态化案例教学筑牢“不想腐”的堤坝;制度保障上,以可视化、动态化的制度设计压缩模糊空间;监督机制上,构建群众监督与专业检查相结合的防控网络。唯有坚持制度织网、监督铸盾、文化润心,方能实现“作风正-管理优-效益增”的良性循环,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作风保障。(北京大唐兴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王腾纬)
审核:王峰 郭江涛 石贵明
校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