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7日,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增长动能中国探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原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黄晶以《我国碳中和技术体系构建与展望》为题发表演讲,并参与圆桌讨论。



  黄晶表示,工业化以来人为活动排放温室气体的持续增加带来了日益严重的气候风险。刚刚闭幕的COP28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也有很多挑战和困难,特别是发达国家承诺的资金问题进展缓慢。我国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等发展迅速,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也树立了绿色发展的良好典范。碳中和将导致整个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的颠覆性变革,有挑战,也有机遇。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技支撑,同时市场、技术、政策要一起协同发力、不断融合。三者的“交集”越大,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显著,“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可能性越大。

  以下为发言实录:

  感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邀请,让我有机会来新年论坛进行交流。下面,我结合我们的工作和各位参会嘉宾、领导、老师、同学们汇报一下我们对“双碳”问题的体会。

  这张照片叫“地出Earthrise”,(我们一般经常说到的是日出),1968年美国阿波罗绕月的时候,有一个叫吉米(音)的宇航员拍的,这个离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时候,说的那句著名的话还早一年。

  吉米回来受到很热烈的欢迎,也接受了很多采访。其中,他有两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句话,他说:他此时此刻感到一种巨大的孤独感;第二句话,他说:他此次此时感到地球上的生活非常得美好。我觉得用这张图片来理解我们现在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会有独特的启发。

  在我们这样一个“孤独”的星球上,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双碳”问题,主要是因为温室气体产生的效应,其中之一就是二氧化碳。我们有一个朴素的理解,我们所有的能量都是太阳来的,离太阳远就会更冷。实际上,金星离太阳比水星更远,但是它的的温度更高,为什么呢?因为它有很大浓度的二氧化碳,也就是也有“温室效应”。

  地球的大气圈层中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平均温度将是-18度,不太适合人类的生存。目前实际的平均温度是15度,是因为有温室气体。这时我们发现“温室”其实是一个很温馨的词,所以二氧化碳不是一个很糟糕、很坏的东西,之所以现在要减少二氧化碳是因为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过程的人为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持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并带来了日益严重的气候风险。

  国际上,在科学层面对二氧化碳,特别是人为造成的碳排放,是否引起气候的变化做了长期的研究和观测。权威的机构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经进行了六个评估周期,现在已经启动第七个评估周期。前面的几个评估周期对人为活动特别是化石能源使用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升温,分别给出了“可能60%概率”、很可能90%概率、极有可能95%概率,而刚刚结束的第六次评估周期给出了“毋庸置疑”的结论。这是以概率的形式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化,同时,我们也希望从定性的“觉得变暖了”到定量的“变暖了多少”,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现在有一个大致的结果就是排1万亿吨二氧化碳会有0.45度的温度升高。

  因此就出现了所谓的碳预算,即如果要控制在一定的温度内,有多少二氧化碳可排呢,简单的计算就是1万亿吨。全球每年排大概400-500亿吨左右,十年5000亿吨,那么二十年就1万亿了,就0.45度,当然这是粗略的匡算,没有包括动态的变化。2度、1.5度的碳预算是不同的,按照目前的排放速度,很难达到目标,但总体上我们人类要有信心和雄心来控制温升。

  前面是科学进程,同时还有政治进程。在所有的政治进程当中最重要的节点是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和2015年《巴黎协定》。去年底在迪拜召开第28次缔约国大会(COP28),154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气候行动峰会,大会取得了许多成果,也提出一些能源、投融资、农业、健康、甲烷等领域多项联合承诺与宣言。我也有幸参加中国政府代表团,从技术议题方面参加相关工作和会议等,会议上有很多的讨论、进展和结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有“转型脱离化石能源”的共识成果。

  除了二氧化碳以外,还有很多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京都议定书》里面是有定义,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做出了“双碳”承诺,所以总有人问,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二氧化碳还是包括非二氧化碳,这个问题一直有讨论,一直到这次会议之前,中美《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中将甲烷和其他非二作为重点合作领域,在迪拜会议的前期正式发布,在这个大会上中国的非二氧化碳问题的压力就比小了,当然要控制非二氧化碳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

  COP28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也有很多挑战和问题,特别是资金方面问题,进展一直是很缓慢的,当然也有技术方面问题。表述上也在变化,气候变暖已经被“气候危机”这个词所取代,表明气候变化的形势仍然严峻。谈判外有很多的活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和促进谈判轨道的一些共识的达成。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技支撑,这是我们构架的一个技术体系,里面有八个大的方面,里面有大类、亚类、子类、单一技术等很细的划分。从总体来看,我们有还有巨大的节能潜力空间,把效率提上去也能节省很多能源。大家都知道现在我国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在全世界都是领先,在全球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但是我们面临的几个问题,也需要在这里讨论一下。

  第一,我们的双碳目标要跟经济发展密切地联系起来。我们人均GDP还是一万多美元,美国已经是五六万,我们只相当于它的70年代的水平。所以我们到2035年经济年均增速要不低于5%,到2035年碳强度年均降幅不低于5%,这两个5%做到了,就奠定了双碳目标的实现的重要基础。

  第二,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是整个转型带来的各个方面的机会,这里说一下挑战。这次COP28有三个“所有”:第一是所有化石能源,第二是所有温室气体,第三是所有国家。化石能源的争论在成果文件中已经有最后的表述了,温室气体前面已经展开讲到了,“所有国家”有什么不好吗?大家都进来了我们压力不就小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我们排放小当然没有压力,因为你排放多,所以进来的国家越多,盯着你的人就越多,压力就越大。

  最后是市场、技术、政策要一起协同发力。大家都说应对气候变化关键靠科学技术,但是光靠科学技术也不行,要三个方面同时推进,不断融合、协同发力,市场、技术、政策三者的“交集”越大,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显著,科技“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可能性就越大。

点赞(1136)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