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开展防灾减灾能力“十个有”建设,赋能基层治理与平安社区建设——暨南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重点团队赴广州市黄埔区保税社区调研


  2015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时讲话强调指出:“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实现城乡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网格化、一体化。”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强城市运行管理,增强安全风险意识,加强源头治理。要加强城乡安全风险辨识,全面开展城市风险点、危险源的普查,防止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问题的发生。”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落实国家、省减灾委关于做好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的部署要求,推动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成果在综合减灾领域的应用,探索全面提升城市基层减灾能力的创新做法,持续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按照广州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的相关部署,近日,暨南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校级重点团队“暨南大学‘党建+安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暨南大学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院长、院党的建设与公共安全治理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应急管理教育促进会会长卢文刚带领下前往广州市黄埔区夏港街道保税社区开展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实地调研及指导。夏港街道高度重视,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郭宁,夏港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应急办)领导及干部,保税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高娇玲,保税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张展初及社区有关工作人员参加调研交流。



  一、保税社区基本概况

  夏港街保税社区居委会于2007年6月成立,位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面积3.56平方公里,分为居民片区和东晖片区,社区总人口16398人,其中常住人口14470人。辖区房屋一共10159套,东晖片区出租屋6508套,居民片区房屋3651套。社区企业1281家:其中个体户、商铺共218家,餐饮店39家。社区共有6个物业管理住宅小区、2所员工宿舍、3所住宿公寓、1家酒店、2所幼儿园、2所初中院校。其中东晖公寓为典型外来人口聚集区,外来人口占比高达94%。居住人员多为外来流动人员,有流动人口集中,流动性大、基础设施落后等特点,典型的城中村环境。

  座谈会上,保税社区高姣玲书记对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进行了细致介绍。随后,街道郭宁副主任对夏港街道及保税社区相关工作建设内容进行针对性介绍,对夏港街道的整体风险状况、应对措施以及相关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高姣玲书记表示,保税社区流动人口变动大,因此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通过组织宣教活动和应急演练提升外来居民的抗风险意识和自救能力。



  听完介绍后,暨南大学调研团队就社区流动人口情况、街道产业建设情况、历史灾害及其应对过程、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和与会相关工作负责人进行了深入地互动交流,对保税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开展的工作及创新亮点进行全面了解与充分把握。

  座谈会后,在夏港街道郭宁副主任、保税社区领导高姣玲张展初、夏港街道经发办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暨南大学调研团队现场参观考察了保税社区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避护场所,围绕社区风险地图对社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进行了交流。在参观交流的过程中,调研团队对保税社区所开展的突发事件预防、准备和应急演练等工作有了进一步全面的认识。

  二、保税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十个有”建设的探索

  近年来,为切实保障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税社区在街道的指导下,扎实开展了防灾减灾能力“十个有”建设工作,通过加强组织建设、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实现社区防灾、减灾、抗灾能力的全面提升。其探索开展的主要工作有:

  (一)强化党建引领,夯实组织基础

  1.健全组织体系。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城乡社区综合减灾整体水平,保税社区成立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值班组、安置组、交通组、后勤组、信息组五个工作组。有计划、有步骤、打造好“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特色社区。

  2.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完善和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制度,编制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减灾目标,为减灾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加强队伍建设。社区设立两名工作人员为灾害信息员,负责收集、发布、传递、反馈社区综合减灾信息;融合多元力量,组建以党员骨干、物业管理公司、热心青年、“五老人员”等为主体的5支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消防、防涝、交通等应急演练,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尤其是应急反应、群众转移安置等方面职责明确,责任落实,进一步提高社区综合减灾整体水平。

  (二)建强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防灾能力

  1.加强避护场所建设。保税社区因地制宜、撬动各方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应急避护场所建设,一是在居民片区文化广场建立1个容纳150人的室外应急避护场所,在颐康服务站建立1个容纳50人的室内应急避护场所;二是加强社区与企业紧密联动,整合现有资源,利用东晖片区开发区第一体中心建立容纳500人的应急避护场所。为尽早给居民群众提供安全便利的避护场地,夏港街、保税社区相关领导多次开展现场调研,督导避护场地规范建设工作,并与东晖片区开发区第一体中心签订《夏港街保税社区应急避护场所共建共管协议书》,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室内外24小时全天候避护场地;三是在辖内应急避护场所、关键路口等醒目位置,设置了指示标牌,通过清晰的指引,居民可以有序、快速、安全的到达避护场所,满足居民紧急避险和转移安置需求。场所内的应急广播、应急消防器材等设施完善,并有专人进行日常管理,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发挥紧急避护功能。

  2.搭建24小时应急处置网络。一是设立应急指挥中心。通过智能化多功能应急值守一体机与省市应急平台联通,进行资源智能分析,智能风险管控,事件处置指引,及时传达预警和灾情信息,统一协调指挥应急队伍;二是设置大喇叭应急广播接入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高社区应急防灾减灾能力;三是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广东应急“一键通”APP实时接收预警信息,广泛发动辖内居民党员、志愿者、企业联系人等,共同关注辖区各类隐患;四是依托夏港街三防工作群,第一时间与街道及各临近社区共享风险隐患信息。

  3.科学储备应急防灾物资。社区依托公共安全防控中心建立微型消防站,配备了消防、水上救援和应对灾害的器材和设备,如:消防摩托车、灭火器、橡皮艇、发电机等,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夏港街道办事处主任何莹、副主任郭宁多次下沉保税社区督导检查微型消防站建设情况,着重对器材装备配备、人员岗位职责等方面进行实地检,进一步提升社区消防能力,清除消防隐患,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三)加强宣传教育,构建共建格局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防范是关键,宣传教育是前提。一是营造浓厚减灾宣传氛围。结合重点宣传日,依托社区设置宣传点,设立减灾宣传栏、印制发放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册,建立居民QQ群、企业工作沟通微信群、开展宣传活动等多方位宣传手段,将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深入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不断提高群众的防灾、避险、自救、互助等基本技能;二是形成全社区广泛参与的群防体系。面向不同人群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老人和少年儿童开展火灾自救知识宣传,针对广大居民开展关于地震等灾难的相关知识,针对企业员工宣传消防器材使用方法等等,培训广泛覆盖2500人次。三是强化辖区内防灾减灾宣传效应。定期邀请夏港消防中队、夏港街安监中队来社区指导开展活动,提升辖内企业、居民防灾减灾救灾专业知识。

  2.构建共建共治格局。一是划分党支部网格32个,以“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责任区”四级管理体系,形成支部在网格上,党小组在微网格上的红+蓝微网格组织体系,针对社区具体实际,全面组织网格员、居住地党员志愿者开展巡查摸清辖内脆弱人群和具体分布情况、住房公共设施、消防设施配备等风险隐患排查活动,以“一图一册一表一群一清单”织密“微”网格,筑牢防灾减灾安全墙;二是完善社区和物业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缺互补,通过加强沟通,及时上报的工作机制,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调研行将结束,卢文刚院长表示,保税社区在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作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共建共治共享、群防群控为原则,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结合社区实际情况,鼓励党员干部发动身边熟人参与到应急活动当中,做出了丰富有效的探索,从群众角度出发推进建设社区“十个有”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三位一体”建设,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自救自治的能力,筑牢了防灾减灾救灾的安全墙,对街道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夏港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郭宁表示,十分感谢暨南大学卢院长一行来保税社区调研,此次调研为社区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议,有利于社区及时发现自身在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可能存在的短板,促进街道办和社区在防灾减灾能力方面的专业化建设。

  夏港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应急办)与保税社区相关工作人员、“暨南大学‘党建+安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成员、暨南大学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团队成员参加了此次调研交流活动。

  (撰稿:卢文刚、任莹莹、邬海霞:暨南大学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高娇玲,保税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张展初,保税社区居委会副主任)

点赞(1110)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