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至27日,第六届国际北极论坛将在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市拉开帷幕。作为全球北极治理的核心对话平台,本届论坛以“北极:合作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将吸引了来自5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政商领袖、科研机构及环保组织代表参会。在当前国际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北极地区因其丰富的资源储备、独特的地缘价值和气候变化的深远影响,正成为大国博弈与合作的新焦点。

  北极:全球战略竞争的新疆域

  俄罗斯科学院权威数据显示,北极地区汇聚了全球40%的黄金、60%的石油、60%-90%的天然气、90%的铬和锰、47%的铂金属,以及几乎100%的原生钻石。更令人瞩目的是,北极底土已勘探的矿产储量总价值约为1.5-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5倍。这一资源禀赋使北极成为21世纪最具开发潜力的能源与矿产基地。

  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承担着全球多项关键资源的开采重任:这里出产100%的钻石、锑、磷灰石、稀土金属,供应95%的天然气、90%的镍和钴、60%的铜和石油。尽管面临西方制裁,该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依旧保持稳定。2024年,俄罗斯天然气产量增长7.6%,达到约6850亿立方米,欧洲联盟不顾压力,依然积极采购俄罗斯液化天然气,2024年进口量增长18%,为莫斯科带来超过63亿欧元的收入,西班牙、法国和比利时成为主要进口国。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24年国情咨文中强调:“北极是俄罗斯的‘资源宝库’和‘战略堡垒’。我们的任务不仅是开发资源,更要构建技术壁垒。”这一战略已初见成效:俄罗斯北极开发银行数据显示,该国北极项目设备国产化率已超过60%,核动力破冰船“乌拉尔号”的本土化组件比例达90%。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到2035年,北极航道商业化可能为俄罗斯带来每年2000亿美元的经济收益。

  土著权益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之道

  在资源开发狂飙背后,俄罗斯正试图平衡原住民利益与生态保护。北极地区聚居着250万土著居民,包括涅涅茨人、楚科奇人等20余个民族。俄罗斯政府推出“北极公顷”计划,向公民免费分配土地用于生态旅游与可持续产业;同时设立专项基金,保护驯鹿牧场和传统渔猎资源。2024年,俄罗斯北极地区旅游业收入突破8亿美元,同比增长40%,涅涅茨人通过驯鹿养殖和生态旅游人均年收入提升至1.2万美元,较2010年增长300%。

  在中俄合作框架下,两国土著民族的交流日益密切。2024年9月,第四届“中俄土著民族文化对话”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鄂温克族与那乃族的艺术家共同展示了驯鹿文化与传统手工艺,为跨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俄罗斯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席巴什金强调:“尊重原住民的文化传承,是北极开发的底线原则。”

  论坛前瞻:构建多元治理新范式

  第六届国际北极论坛将聚焦三大议题:气候适应、技术创新与区域治理。丹麦气候大臣达恩·约恩森将阐述“绿色北极”倡议,呼吁削减甲烷排放;芬兰科技公司NordicMarineSolutions将展示新型冰级货轮的设计方案,其载重能力较传统破冰船提升40%;而俄罗斯国防部官员则将回应北约在北极增兵的争议,重申“军事化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论坛特别增设“非北极国家参与机制”圆桌会,邀请印度、新加坡等新兴经济体探讨合作路径。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林庆新认为:“北极治理不应局限于少数国家,而需建立包容性的规则体系。”这种呼声折射出全球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新兴国家崛起,北极话语权正从传统的环北极八国向更广泛的国际社会扩散。

  通向未来的北极航程

  在百年变局的浪潮中,北极正从“人类最后的净土”转变为“大国利益的交汇点”。俄罗斯凭借1.5-2万亿美元的矿产储备和稳定的资源出口能力,中国的开放合作姿态,以及全球南方国家的积极参与,共同勾勒出北极治理的新图景。正如俄罗斯北极开发署署长尼古拉·科兹洛夫所言:“北极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能否将竞争转化为协作的动力。”第六届国际北极论坛的召开,或许正是这一转型的关键契机。

点赞(1969) 打赏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Copyright © 2024 《中国企业报》集团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